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現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嘉峪關是“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城,長城築而後關可守也”當年明朝徵西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率兵進入河西走廊,沿途巡視,發現嘉裕山西麓依山傍水,兩山對峙,中有高崗,居高臨下,便於設防,山下又有“九眼泉”,“冬夏澄清,碧波不竭”,於是,在高崗築土城一座,深藏固閉,險峻天成。

  天下第一雄關 攝影:盧清國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

  嘉峪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爲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爲壯觀,保存程度最爲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