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以为元稹是情痴,被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骗了N年。

稍有阅历后,其“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情痴人设轰然崩了。

元稹撩过的妹子,两只手数不过来。

他的魅力何在?

一方面是帅气,白居易夸他“君颜贵茂不清羸”。

元稹的远祖是以开明著称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推崇汉文化,说汉语、穿汉服,并迁都洛阳,最后干脆连姓也给改了,改姓元。

Anyway,元稹身上流淌着鲜卑族的血。众所周知,混血儿的颜值一般比普通人高出一丢丢。

另一方面是有才,白居易夸他“公受天地粹灵,生而岐然”。

元稹打小就爱读书,但家贫难致,需要步行几十里去借书。归途中,元稹手捧书卷,边走边看。勤奋加上天资聪颖,他的智识不知不觉中甩同龄人几条街。

9岁时,便下笔如有神;15岁时,参加明经考试,一举中第。

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意思是,30岁考上明经,已算晚矣;50岁考中进士,犹未迟也。

元稹毕竟是15岁考中明经,不丢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当他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时候,却发现世上有的是更厉害的人儿。

比如李贺,就是写“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那位天才。

元稹前去登门拜访,结果李贺只撂下冷冷十个字:明经及第,何事来见李贺。

元稹吃了闭门羹,“惭而退”,也暗暗发誓要补上学历这块短板。

于是,元稹积极备战吏部试。他比之前更勤奋了,“苦心为文,夙夜强学”。

备考的同时,元稹被派往蒲州当小吏。期间,他邂逅了初恋双文,也就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原型。

双文是没落官宦人家的小姐,父亲死后,孀居的母亲崔氏带着她和弟弟回长安,途径蒲州时便投宿于普救寺。

当年,双文的父亲捐资修建普救寺,所以崔氏借住此地,也是合情合理。

然后,普救寺里上演了穷书生英雄救美的桥段。

起因是河中绛州节度使暴毙,朝廷委任的新官尚在赴任途中。

在这段时间里,士兵们群龙无首。常言道:兵匪一家,没有统领的兵,瞬间成了匪。

当崔氏听说发生了兵乱时,惊慌失措,因其随身携带的钱财甚多,又有幼子弱女相随,料想躲不过兵乱。

这时,元稹挺身而出。元稹平日常与官吏们打交道,与军中一些将校也有交情。

所以,当元稹听到外边乱糟糟的,他迈出寺门一看,为首的正是老相识。

老相识见到元稹,急忙下马以礼相待。

本欲劫掠普救寺的乱兵,反而成了保护普救寺的卫兵。

元稹救了崔氏一家,双文对他的好感度飙升,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后来,元稹进京赶考,与双文辞别,地点在十里长亭。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个桥段叫长亭送别,后来,李叔同那首《送别》的灵感便源于此。

元稹第一次考,名落孙山。元稹的母亲把这一切归咎于双文,认为是双文导致了儿子的分心。

于是,在母亲的强迫下,元稹竟一时糊涂地写下了分手信。

两年后,元稹再次参加,这次考中了。当元稹兴冲冲地跑去找双文时,却发现大门紧闭。双文没有见他,只是托丫鬟捎信给他: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话说元稹考中吏部试后,在榜单上看到了白居易的名字。

后来,他俩都被授予校书郎,并被分配到同一间办公室。

大唐文坛的双子星,就此相会。

正所谓“好事成双”,金榜题名后不久,元稹竟被京兆尹韦夏卿的女儿韦丛看中。才子佳人迅速坠入爱河,喜结连理。

小日子过得恩恩爱爱,然而,元稹毕竟只是个小官,那点儿俸禄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家。

工作之余,元稹兼职撰文,赚润笔费以补贴家用。

韦丛也从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富家千金,变为上得集市、下得厨房的居家主妇。

古代女子抛头露面不符合礼数,比如卓文君当垆沽酒就遭到了非议。韦丛为了持家,可顾不得这些。

有一回,白居易来做客,元稹正愁没钱买酒款待。韦丛似乎读懂了元稹的心思,二话不说拔下发髻上的金钗,变卖成酒钱。

日子过得愈来愈穷,韦丛不得不采野菜,甚至打起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主意。

天刚蒙蒙亮,她就拿着扫帚把落叶扫成一堆,再抱到灶间,生火做饭。

日子过得再苦,她也不离不弃。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公元805年,元稹和白居易相约辞去校书郎的职务,遁入华阳观,闭关备考。

他们共同研讨出75篇策论,合称“策林”。

刷完这75套全真模拟题,他俩双双考中,而且元稹高居榜首。

就目前来看,元稹手里这副牌打得不错。

他自身是学霸,迎娶了温良恭俭的白富美,如今又通过了难度系数爆表的制举试,当上了左拾遗。这可是陈子昂、杜甫等前辈担任过的官啊!

天道忌满。

公元806年,也就是元稹高居榜首这年,接连发生了两件伤心事。

先是岳丈韦夏卿病逝,元稹在朝中失去了一位敦厚长辈;然后,传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

元稹在家丁忧三年,失去了赖以存活的俸禄。

好在白居易经常资助他;元稹生病时,白居易的母亲甚至亲自为他端汤送药,视他若己出。

此外,韦丛也从未抱怨过日子艰苦。

正因为了朋友和妻子,那些灰暗的日子才有了光。

三年的丁忧结束后,元稹受到了宰相裴垍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的俸禄很高,眼瞅着苦尽甘来,却没想到韦丛突然病逝了,身后仅留下不满5岁的女儿。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哎,现在我们有钱过上好日子了,可你已不在我身旁,只能豪掷千金来祭奠我们死去的爱情。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我成宿成宿地失眠,一想到你的音容笑貌,就哭得稀里哗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自从遇见你,余生都是你!

那么,元稹当真做了鳏夫?并没有。

元稹当上监察御史后,第一件任务就是充任朝廷的特派员,前往蜀地调查墨吏任敬仲。

也是在这过程中,元稹和薛涛相恋了。

薛涛是蜀地名伎,比元稹大了十来岁,但年龄不是问题。毕竟世间才华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是稀缺品。

物以稀为贵,元稹把她当小苹果还来不及呢,怎么爱她都不嫌多!

薛涛懂诗文,和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人多有唱和。

薛涛还发明了一种特制的纸,这种纸有淡淡的香气,名为“薛涛笺”。

试想薛涛和众诗人鱼雁传书,当诗人们手捧远方才女寄来的诗文,还散发着幽香,岂不怦然心动?

应该说薛涛撩汉很有一套,碰上元稹这样的撩妹达人,势均力敌,对上眼了!

《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薛涛的这首《池上双鸟》,翻译成现代汉语,不就是“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吗?

可惜好景不长,元稹在蜀地仅仅待了数月就回归朝廷。薛涛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哼着“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小曲儿,登楼远眺: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还没领证,大龄剩女已经迫不及待地喊人家“夫君”了。

然而,薛涛的一片痴心没能唤回元稹。

元稹回朝廷之后,就纳安仙嫔为妾。当然,安仙嫔也不会是元稹的最后一个女人,之后还有裴淑、刘采春……

“乐不思蜀”的元稹,徒留薛涛在蜀地傻傻等待……

后来,薛涛顿悟了,遁入空门,黄卷青灯度余生。

薛涛恨元稹吗?未必。

倘若薛涛真的恨元稹,她只需给平日里那些诗友寄出几张薛涛笺,或者发条朋友圈手撕元稹,就足以让元稹苦心维系多年的儒雅纯情人设秒崩。

元稹身为士大夫,倘若被曝光是渣男,今后还怎么在士林混呐?

但薛涛没有翻脸,她遁入空门,与其说是恨元稹,不如说心死了。

哀莫大于心死。既然我的盖世英雄,没有踏着七彩祥云来娶我,那我就选择孤独一生!

即便薛涛没翻脸,其他诗人难道就没一个看穿元稹的渣男本质吗?

当然有,比如白居易。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赠薛涛》: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女追男,隔层纱,可你和元稹之间却隔了条溪,波浪宽。为啥?因为元稹故意躲着你啊!你进一步,元稹就退两步。劝你还是放弃吧!

白居易和薛涛素不相识,为啥要给薛涛写这种东东?不觉得蹊跷吗?

真相只有一个,这封分手信是元稹委托白居易代笔的,而薛涛不知道。

那么,元稹为啥自己不写?毕竟爱过,元稹动不了笔。

试看元稹亲自写的那首《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前三联都在客套,夸薛涛的颜值、文采俱佳。尾联突然笔锋一转,我和你烟水两隔,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虽然跟元稹的其他金句,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相比,不够走心,但好歹表达出了异地恋的思念之苦啊!

毕竟爱过,分手的话,终究说不出口,只好借托白居易之笔了。

薛涛和白居易,一个前女友,一个好朋友,为啥都要选择包庇渣男呢?

因为元稹这个人啊,一言以蔽之——小节有亏,大节无损。

前文提到,元稹当上监察御史后,第一件任务就是充任朝廷的特派员,前往蜀地调查墨吏任敬仲。

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刚从长安出发时,元稹心里还犯牢骚:自己千里迢迢入蜀,只为了捉拿区区一小墨吏,岂非杀鸡用牛刀?

行走在艰难险阻的蜀道上,元稹忍不住写诗吐槽:

《使东川•百牢关》

嘉陵江上万重山,何事临江一破颜。

自笑只缘任敬仲,等闲身度百牢关。

不过,到达之后,他才发现朝廷的用心良苦。

任敬仲一案,案情确实不复杂,但元稹在查案过程中,却意外地发现前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才是巨贪。

元稹弹劾了严砺,严砺的后台很快找借口把元稹排挤出京。(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

元稹虽然败了,却赢得了蜀地百姓的尊重。

蜀地百姓纷纷以“稹”或“微之”(元稹字)为孩子起名。

他除了跟坏人刚正面,还经常写讽谕诗针砭时弊。他和白居易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

韦丛去世,韩愈为她撰写了墓志铭。在墓志铭中,韩愈顺道给元稹点赞:“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

元稹去世后,其墓志铭则由白居易来写。白居易写时,毫不掩饰对他的赞美:“实有心在于安人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耳。”

韩愈和白居易在墓志铭中都对元稹作出了肯定,元稹此生无憾矣!

对了,元稹也曾为一位大诗人写过墓志铭,其中有几句是这样:

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

这位大诗人生前藉藉无名、穷困潦倒,如果不是元稹偶然翻开他的诗集,他可能继续沉寂下去。

这位大诗人,叫杜甫。

诚然,站在“文章光焰万丈长”的杜甫身旁,元稹不过是个伴读书童。

而对比痴情的杜甫,元稹更显渣男本质。

但有一点,元稹可以拍胸脯保证不输给杜甫,那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谁说不专一,就不能利国利民?历史要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关注十点人物志

听免费人物传记 / 名人故事 / 文学名著

-音乐&图片-

-作者-

棉植,九流写手。本文首发十点人物志(ID:sdrenwu),记录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参考资料:吴伟斌著《元稹全传》、许总著《元稹与崔莺莺》、徐俪成著《唐朝版“人民的名义”:监察御史元稹的反腐举措》。转载请在人物志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

林静,十点读书签约主播,电台主持人。典型的双鱼座,矛盾的个体,偏爱白色。喜欢音乐、旅行、读书、看球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相信声音是有温度的。、静听林静。新浪微博@DJ林静。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