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是元稹在《赠薛涛》一诗中夸女诗人薛涛的语句,意思是薛涛象鹦鹉一样巧舌如簧,文章象凤凰的羽毛一样有文采。当然,薛涛不可能偷到凤凰的羽毛,但是她却有一只孔雀,而孔雀俗称凤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薛涛偷得凤凰的羽毛倒是有可能的。

这只孔雀就是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送给薛涛的那只孔雀。关于这只孔雀当时的白居易、刘禹锡、王建、武元衡等人都有诗作。

武元衡镇川自元和二年至元和八年,也就是公元807年至公元813年。而韦皋卒于公元80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武元衡继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作有《四川使宅有韦令公时孔雀》一诗:

四川使宅有韦令公时孔雀

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

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

从其中的"故巢留越禽","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可知,这只孔雀是南越国进贡之物,在武元衡入川时仍然养在韦皋居住过的节度使宅。

本诗有一个小序:"西川使宅有韦令公孔雀存焉,暇日与诸公同玩,座中兼故府宾妓,兴磋久之,因赋此诗,用广其意。"这里在座的故府宾妓应该就是薛涛,因为她兴磋久之,感慨韦皋送孔雀之情,所以武元衡赋诗一首。当然在武元衡赋诗之前薛涛也应该赋了诗一首,但是没有保存到今天。

但薛涛当时肯定是伤感的,所以武元衡诗中说"美人伤蕙心",所以他想"得放海云深",不如把孔雀放归自然。

武元衡的诗很快收到了好友的点赞和回复,这些好友包括白居易、韩愈。其中白居易和诗一首《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

索莫少颜色,池边无主禽。难收带泥翅,易结著人心。

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云海故巢深。

白居易不同意放飞,他认为孔雀在巢中被养得久了,毛也秃了,颜色也不好了,即使放出去也不能适应自然了,不如就这样养着吧。

韩愈也表示"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认为这只孔雀受到人类照顾很多,应该懂得感恩,就应该留在这里。

王建(和建立前蜀的王建不是一个人),也说:"憔悴不飞去,重君池上心",也认为孔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忍离去。

既然大家都说养着,那就养着吧。养到了什么时候呢,养到了薛涛死之前的一年。有刘禹锡的诗为证:

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

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

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

这首诗是和李德裕之诗,李德裕之诗今已不存,只有刘禹锡的诗尚存。根据卞孝萱的《刘禹锡年谱》,本诗写于大和六年,也就是公元832年,这一年刘禹锡六十一岁了。

本诗用"玉儿"暗喻薛涛,"翠羽"暗喻孔雀,孔雀在头一年秋天死去,第二年薛涛也死去了。

可以说,薛涛的生命结束可以和这只孔雀联系起来,那他生命的开始是否也可以和这只孔雀联系起来呢。

我们首先要考察一下孔雀的寿命,孔雀的一般寿命在20-25年之间,最长可达30多年。但是在当时的饲养条件下,武元衡、白居易的诗中都提到这只孔雀状态不太好。所以在当时能达到30年寿命就已经是上限了。

如果从孔雀死的831年往前倒推30年,就是公元801年,也就是贞元十七年。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冬、十月、加韦皋检校司徒中书令,封南康郡王,赏破吐蕃功也。"

因为韦皋:"服南诏,摧吐蕃",边功显赫,声威远播,得以晋位南康郡王,此时南越以孔雀作为祥瑞进献给韦皋就是合情合理的了。所以孔雀的进献不会早于贞元十七,必在此年或后一年。

而有些考证中说"贞元元年,韦皋镇蜀之初(公元785年),南越献孔雀一只",从哪一方面都说不过去。

如果从孔雀的寿命考察,从公元785年到公元831年,时间跨度为46年,这是不可能的。

唐朝南边的国家有时会将奇珍异鸟作为祥瑞进献唐朝天子,有名的"千里送鹅毛"就发生在唐朝,有个周边的小国向唐朝进献天鹅。

韦皋镇蜀之初仅是一个普通节度使,而且当时唐朝和吐蕃处于战争状态,唐朝和南诏的友好关系也破裂了。南越怎么会进献孔雀给他呢,既无正当理由,道路也不通。

所以,这只孔雀是作为祝贺韦皋打破吐蕃,晋位南康郡王而进献的。

王建诗中说:"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将孔雀与美人薛涛连在一起,且开池设笼以栖之,当然薛涛不会自己去为孔雀建水池了,应当是她建议韦皋这么做的。

今人张篷舟考证薛涛入乐籍进入节度使府,次年南越进献孔雀,应当是可信的,但其将时间定在贞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85年,显然有问题。

如果将这个年份定位在公元800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那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薛涛以及笄之年入乐籍得以来到韦皋的身边,此时她15岁左右。所以薛涛的生年大约在公元785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元年前后。

而薛涛的恋人元稹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79年,就比薛涛大了六岁。这样看来薛涛和元稹的恋情不光不是姐弟恋,而且比薛涛大六岁的元稹颇有老牛吃嫩草的意味了。

而在二人初次相会的公元809年,元稹30岁,薛涛24岁,二人均是风华正茂时。他们都有诗、有酒、有故事,有人说二人是干柴烈火,我倒觉得是二人被彼此的才情和经历所吸引。

而薛涛的两首诗也就对应上了,一首是《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一首是《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

薛涛曾经被罚,发配到松州边远苦寒之地。写这首诗的时候称韦皋为令公可知此时韦皋已有中书令的加衔,肯定发生在公元801年之后。

而被罚应该发生在公元804年左右,从《十离诗》中《犬离主》中语句"驯扰朱门四五年"、《鱼离池》中语句"跳跃深池四五秋",可知罚赴边发生在薛涛在节度使幕府为乐伎四五年之后。

但是,没有等来释放令,韦皋就一命呜呼了,韦皋死于公元805年,所以《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应写于此年。

韦皋死后,他的部将刘辟接任节度使,但很快就反叛朝廷,因此也没有放回薛涛。所以才有《醉庐余墨》记载刘辟再次罚薛涛赴边之举。其实是薛涛没有被召回,尚在边地而已。

刘辟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公元807年武元衡以使相身份出镇西川。薛涛又写下《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提到"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再也不想在那个鬼地方呆着了。

此后武元衡释回薛涛,才发生了本文开始之时的在节度使宅吟诗赏孔雀之举。

武元衡赏识薛涛,为其脱去乐籍,并上表请求封其为校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薛涛女校书美名已传播天下。

所以,我认为薛涛应当生于公元785年(贞元元年),卒于公元832年(大和六年),享年48岁(古人落地算一岁)。

研究薛涛的学者对生卒年岁莫衷一是,从享年四十多岁到八十岁,不下十个版本。本文也仅是一个推断,真正薛涛生卒年岁的确定恐怕还得依赖考古发现,如果某一天发掘薛涛墓,找到了段文昌书写的墓志铭,或许所有的疑惑都就解开了。

参考文献:

全唐诗

旧唐书

卞孝萱《刘禹锡年谱》

张篷舟《薛涛诗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