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这件大杀器,先说明朝的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发生一件明朝上下欢欣鼓舞的大事,明军大将袁崇焕,在宁远大破后金军努尔哈赤,取得了宁远大捷,这是明军继镇江大捷后,又一次大胜后金军,后金主帅努尔哈赤负伤败退。明朝“朝野欢呼,士庶空巷相庆”。

(火炮攻城效果图)

不可一世的后金军为什么在宁远惨败呢?原来是明军的一种守城武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红衣大炮”。

袁崇焕在宁远战役中制定了“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作战策略,在城墙上布置了11门红衣大炮,就是这11门大炮,让后金军损失惨重,帮助明军抵挡住了后金的进攻,成功地保住了宁远城,并重伤了努尔哈赤。

那么,红衣大炮究竟是何来历呢?

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清朝时,因清政府忌讳,所以后来改称为红衣大炮。

明朝的红夷大炮最先来自于荷兰。万历48年,荷兰海船在广东近海沉没,明朝政府随即组织专人打捞,经过数月的努力,一共打捞上来近40门大炮。

工匠们认真研究了打捞上来的大炮后,改进了铸炮技术,利用铜和铁的不同熔点,采用铁芯铜体铸造法,造出了新型大炮。这种大炮相比于荷兰沉船上的大炮,重量更轻,管壁较薄,能容纳更大的炮弹。

经过明朝的一系列改良,提高了大炮的射程和精准度,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大炮更加经久耐用。

(红衣大炮)

天启年间,明朝开始大规模地制造这种经过改良的大炮,前后共铸造了十四门,其中有几门就被带到了宁远的城墙上。

后来,又从澳门购入了一些大炮,到宁远大战之前,明军能使用的大炮接近40门。

红夷大炮的威力很大。尤其在对阵步兵和骑兵作战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据史载,宁远大战开始的前几天,袁崇焕依靠艰固的城防工事,阻挡了后金的数轮强攻。后金骑兵攻至城下时,明军箭如雨下,后金军只能撤退,经过数次冲锋,双方互有伤亡。

努尔哈赤急于拿下宁远城,企图速战速决,不断地向宁远城下增兵,士兵越来越多,蜂拥而至,大都集中在城下。

这时,袁崇焕下令,炮击后金军,城上11门红夷大炮齐射,“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战斗过程中,袁崇焕发现大炮有射击死角,他及时调整了红夷大炮的部署位置,除了着重强化正面的火力外,“门角两台攒对横击”,解决了大炮的射击死角,给予了后金军极大的杀伤。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明军倚仗红夷大炮的威力,重创了后金的骑兵,金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但努尔哈赤仍不打算放弃,强令继续攻城,后金士兵惧怕火炮的威力,只能在火炮的射程之外犹豫不前。即使金军将领持刀斩杀临阵逃脱之人,士兵也不敢进攻。

努尔哈赤无奈,只得鸣金收兵。下令后退10里扎营修整。

(宁远大捷)

《明史》中对红夷大炮在这场战斗中的威力,有这样的记述:“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后来,明末文学家张岱有更加夸张的记述:“一炮糜烂数十里”。不过,这是不真实的,当时红夷大炮的射程是无法达到数十里的。

守城军民目睹了红夷大炮的威力后,不由感慨:“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

后金军经过了宁远大败,吸取了教训。在后来和明军的战斗中,充分发挥骑兵来去如风的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明军大炮的射击点,乘明军大炮装填弹药之机,蜂拥而至。这样,明军的大炮还没打响,就被金军骑兵抢夺,成了后金军的战利品。

后金军利用缴获的红夷大炮,结合骑兵的优势,在其后对明朝的战斗中,攻破了明军很多城池,明军用大炮守城的优势不复存在。

皇太极率领清军在攻破大顺李自成的潼关天险时,红夷大炮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明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