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格局》

    黃靜潔 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3月

    ●黃靜潔

    ■編者按:疫情期間,雲課堂無論對學生、對教師還是家長都是一個大考。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幫助孩子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相信是廣大家長們迫切需要了解的。《學習的格局》作者黃靜潔,是位中西合璧的親子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實踐導師”、冰心圖書獎作者,著有家教暢銷書《父母的格局》。作者既有境外生活經歷,又有國內生活經驗,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觀察、學習、思考後形成融合中西的家庭教育新觀念,並在實踐中建立起獨到的親子關係培育法。

    2019年就要結束時,大兒子譚焉挺着一米八六的大個子回家過節了,他是美國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大三的學生。小兒子譚響崇拜地望着哥哥,因爲在他心裏,哥哥能考上自己最心儀的大學和最熱愛的專業,實在是一件最牛的事。

    這時,我捧着一摞厚厚的書稿來到孩子們面前,對他們說:“寶貝們,你們看,這是媽媽趕在年前寫完的第二本書——《學習的格局》。”

    大兒子接過書稿,很認真地翻閱着,並對弟弟說:“媽媽在第一本書《父母的格局》裏寫了很多我的故事,我猜這本書裏一定有許多你的故事!”

    是的,大兒子猜得沒錯,在《學習的格局》裏,小兒子成了案例故事中的主力軍。我在書中分享了28個關於學習力的話題,介紹了65種高效學習的新方法和208個學業提升的小技巧,其中許多故事都來自小兒子的親測案例。比如,他告訴我如何利用“康奈爾筆記法”來做課堂筆記,如何運用“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成功實現英文進階,而他採用的鋼琴背譜方法,則從側面印證了我一直在研讀的“刻意學習”記憶方法論。可以說,小兒子在書中爲我提供了許多具有深度實踐意義的優秀案例。

    我又想起不久前的一個週末,小兒子給我看了兩段視頻,分別是他去年和今年報考音樂夏令營的鋼琴演奏作品,他讓我特別注意觀察他的背部姿勢。在去年的錄像裏,他的背像弓一樣緊繃,微駝的肩背連帶着上臂都處於一種僵硬的狀態;而在今年的錄像裏,他的後背筆直,上臂也放鬆了許多,雙手自然地在琴鍵上移動。我非常震驚,因爲要做到這樣的改變,需要很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能讓身體記住新的彈琴姿勢,讓習慣成爲自然。我很好奇地問小兒子,他是如何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就做到這麼徹底的改變。

    於是,小兒子又爲我分享了他的一個學習祕訣。

    原來,爲了改善自己在彈琴時背部肌肉緊張的問題,小兒子做了很多研究和閱讀,瞭解到背部肌肉的緊張與身體的某些部位,尤其是下頜部位的強關聯性。如果能在彈琴時放鬆下頜,就有利於背部肌肉的放鬆。因此,小兒子開始嘗試各種方式來放鬆下頜。在不經意間,他把一支筆橫放在嘴邊,用上下牙齒輕輕咬住,居然體驗到了背部的微妙變化。於是,他在練琴時,開始把注意力從背部和雙肩上移到下頜,讓上下牙齒輕輕地咬着筆,放鬆切牙的咬合,從而找到了新的學習方法,肢體的改變也就從這裏開始了……

    小兒子這段關於改變學習方法的實踐分享,讓我這個對“刻意學習”研讀了大半年的媽媽茅塞頓開。我很慶幸孩子並沒有通過“苦練一萬小時”鋼琴來改變自己的背部姿勢,反而懂得主動花時間找到導致問題的深層原因和改變問題的正確方式,這就是“主動式學習”帶給孩子的良好成果和高效改變。

    對孩子來說,成績好壞固然重要,因爲它是丈量學習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我們常常忽略一個更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通過正確的學習方式所獲得的良好成績,比拿高分本身要重要得多。因爲只有聚焦正確的學習方式,才能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效率,推動孩子找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境背後的因果關係,成爲一個樂於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者。

    然而,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下,孩子往往被培養成“被動式學習”的練習者。比如,爲了認識生字,讓孩子反覆抄寫;爲了記住課文,讓孩子反覆背誦;爲了提高計算能力,讓孩子反覆做同一類型的計算題;爲了寫好作文,讓孩子背誦優秀作文選。其實,類似這些單純靠抄寫、刷題和背誦來提高學習成果的方法,早已被證明是一種低效的學習模式,學名叫“被動式學習”。這樣的學習過程不但會讓孩子覺得學習無趣而辛苦,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最終導致孩子的學習興趣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遞減。

    這種傳統的學習模式不僅低效,而且還容易誤導父母。比如,孩子上課看似專心,卻總是記不住老師講的內容。父母往往認爲這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或是記性不好。但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爲“被動式學習”模式導致了孩子的“知識留存率”低下。對此,很多家長缺乏科學認知,反而會進一步強化這種低效學習方式,比如,讓孩子再抄十遍課本,等等。最終導致孩子和父母都跌進了“低水平勤奮”的困境中不見效果。

    正是這些發生在小兒子和許許多多孩子們身上的案例觸動了我,讓我決定寫作《學習的格局》。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父母重新構建自己對學習的認知,用一種全新的格局和角度來看待孩子的學習表現。爲了能爲大家詳細介紹目前世界前沿的學習力科學和理論,我研讀了大量相關書籍、文獻和報章雜誌,聆聽了無數中外專家的音頻、視頻演講和課程。我發現,我們當下的學科教育,大多把良好的學習能力狹隘地定義在記憶能力、計算能力、寫作能力等技能上。而實際上,除了幾項在考試時經常被用到的硬技能以外,孩子還需要另外三個維度的學習能力組合,我把它們稱作打造“軟實力”的核心能力組合。

    第一個維度是與學習效率相關的六項能力組合,其中包括記憶策略、時間管理、學習策略、提問力、理解力和分析力。以提問力爲例,在我們常規的課堂教學裏,大家很容易忽視這項能力,覺得孩子只要學好課本上的內容就夠了。然而,提問也分爲高階問題和低階問題,懂得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高階學習能力。因爲在高階問題的背後,集中表現出一個孩子的專注、思考、知識融合和自學能力,這些都是高效學習的基礎。

    第二個維度是關於學習自控力,其中包括責任、自律、專注力、批判性思維、閱讀力和內驅力。父母總喜歡誇“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怎麼好,怎麼讓父母省心省力。然而在我看來,一個別人家的“優等生”與一個自己家的“差生”之間的區別,存在的不僅僅是成績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在自控力、內驅力和高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差別。比如,有的孩子平時雖然學習磨蹭、作業拖拉,可是隻要一開始打遊戲就兩眼放光,其實他們也是聰明、行動力很強的孩子。然而,大部分家長卻簡單粗暴地斷定這些孩子不愛學習、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究其原因,其實是父母平時沒有把時間放在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上,導致孩子找不到學習的目標感,不知道爲何而學,有的孩子甚至誤認爲自己是在爲父母的面子而學、爲老師的表揚而學。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爲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的“優等生”,那就需要從小關注和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和學習習慣,鼓勵孩子從小學開始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到了初高中階段,創造環境逐步引導孩子瞭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劣勢,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第三個維度是關於孩子的未來競爭力,其中包括適應力、情商力、協作力、抗挫力和交友力。適應力和抗挫力決定了孩子在追求目標的過程裏能扛多少挫折,能攀多高的險峯;情商力、協作力和交友力則預示着孩子在未來職場中能否成爲一個擁有領導力的高階人才。這五大能力雖然看似與孩子當下的學科學習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它們卻是幫助孩子保持終生學習動力的底層能力。因此,這些組合能力不僅可以助力孩子綜合提升長期的學習表現,更能爲孩子奠定未來的競爭力和生存力。

    寫作《學習的格局》一書,對我來說也是一個自學、自省和更新認知的過程。我發現,父母如果想讓孩子的學習發生真正的改變,僅僅靠簡單的威逼利誘是不行的。只有當我們更新對學習的傳統認知,打破對學習的固有誤區,讓自己具備成爲孩子學習與人生嚮導的能力,才能引導孩子看清學什麼更有價值,怎麼學更爲高效。只有我們成長爲一個內心更強大、知識儲備更充分的父母,才更有能力引導孩子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最終成爲一個不怕接受未來挑戰的“優等生”。

    我衷心希望《學習的格局》一書能爲父母朋友們帶去這樣一份感悟和改變,幫助我們的孩子找到自我的能量,讓學習充滿追求的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