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却开启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伴随着北京市民走东逛西好几年。1999年,北京市调整了出租汽车的价格,满街的黄“面的”时代宣告彻底结束,市场这时又引入了富康和捷达,北京出租车市场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大变脸。

1984年4月,北京市推出“小公共汽车”运营路线,“小公共”驶上路,因其车站间隔大、车速快、不拥挤、可以按乘客要求灵活停车,受到青睐。

“黄虫”面的,能挤10个人,只要你手一招,一辆黄色面的停在跟前。这是90年代北京街头常见的景象。被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却开启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伴随着北京市民走东逛西好几年。
10块钱10公里,有时候两家七八口子甚至10个人都能挤得下;里面更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
到了1994年。这一年,北京市开始逐步淘汰“面的”,到1998年,北京市政府更是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以“砸面”回收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

代替“黄虫”出现的是红色夏利。当时有人就戏称其为“祖国江山一片红”。可是,夏利的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没有空调的小夏利到了夏天日子就不好过,出租车的更换问题又提上日程。
1999年,北京市调整了出租汽车的价格,满街的黄“面的”时代宣告彻底结束,市场这时又引入了富康和捷达,北京出租车市场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大变脸。(参考于建:《北京市民出行30年变迁:那时地铁站分甲乙丙三级》,2008年11月12日《北京晚报》)

朱铁志曾撰文描绘面的司机:有些小面司机是很聪明的人,什么德行的主儿没见过?因而练就了一双比人事干部还犀利的眼光,比阿庆嫂还圆滑的待客本领。客人上车还没开腔儿,人家从你的神情举止、衣着打扮,早把你那点儿身份看了个底儿透。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着邪性的不说话,更是小面司机的基本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