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孩子会发脾气是正常现象,家长选择威胁也是无奈之举。实际上,威胁孩子是不少家长都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

“这么丰盛的饭菜,你为什么不吃?”妈妈说道。

“不想吃。”儿子看着面前的几道菜,毫无食欲。

“我数3声,马上动筷子吃!不然非要给你看看厉害不可!1、2……”妈妈的语气已经带着威胁。

随后,孩子只好拿起筷子,漫不经心地搅着碗里的米饭,一不留神,把米饭搅地“跑”出了碗外。母亲看到孩子这般不情愿,怒气冲冲地拿起一旁的筷子,对准孩子的手背拍打了下去。

孩子被打得缩回了手,在母亲的呵斥下又一次拿起筷子,含着眼泪快速扒着米饭,也顾不得吃菜、喝汤……

实际上,威胁孩子是不少家长都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甚至在少数家庭中,威胁成了教育孩子的唯一办法。孩子不肯吃饭?威胁!不肯睡觉?威胁!不愿做某件事情?威胁……

常把“威胁”挂在嘴边的父母,对孩子有着怎样的危害性呢?

捷尔仁斯基曾说过,威胁孩子只能使得孩子学坏,使其自卑、懦弱、贪利、小人。威胁并不能教会孩子识别善与恶,因为恐惧驱使屈服。

确实,孩子年纪尚小,面对家长的威胁亦或者是吆喝,他们内心其实也有反抗的意图。但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打压”,他们知道反抗的结果,所以只好压抑着自己内心的不满,选择屈服。

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这种口头上的威胁又算得了什么呢?过去家长有的时候还打我们呢!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不也一样好好的,全都是危言耸听!”

其实这部分家长忽略了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家长们的这种威胁手段其实是逼迫孩子就范、使孩子屈服于家长们的意志。

我们所要求的真的是这种性格的孩子吗?我们一直强调,想让孩子快乐成长,而这背后推动的只是让孩子听话、懂事与顺从,显然与快乐成长的主题相矛盾。

孩子并非是一台任家长摆布的机器,孩子也有权利与家长反应某件事情,也可以带着脾气。家长总在说,孩子,你要尊重我。可尊重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威胁成就不了这般和谐状态。

当然,话又说回来,多数家长会选择威胁孩子,也是因为实在管教不了孩子。每当孩子脾气上来了,不论家长怎么哄诱都无效,最后只好选择“以暴制暴”,然而这并非好办法。

面对孩子的小脾气,家长不应该“威胁”,而是巧用一些“应对策略”!

1、尽早发现,转移注意。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满情绪时,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时孩子的不满情绪便会得到转移与缓解。

当然,如果家长发现得较晚,等到孩子已经发了脾气,亦或者对孩子已经训斥过一番,这时才想起来要去安慰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效果会有较大差距。

灵活处理,选择能够引起孩子注意力的东西,一旦将孩子引导出情绪困境,就可以着手分析并认同孩子的情绪。

2、正确认识,接纳孩子

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满情绪,也需要有所发泄。这时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绪,冷静下来,分析孩子到底为什么生气。

孩子年纪小,并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更是缺乏有效且合理的控制与表达情绪的能力,耐心倾听孩子的情绪便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

“妈妈知道”、“妈妈能理解你的情绪”、“你一定很难受”……诸如此类的言语能够引起孩子的共情。孩子处于最无助的状态时,最渴望的便是寻求家长的帮助,而不合格的家长却只会威胁,企图以暴制暴。

3、教给方法,控制情绪

作为家长,其实我们并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总要学会自己一个人解决坏情绪。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一些控制坏情绪的方法。

“要发脾气的时候就提醒自己深呼吸,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尝试着自己一个人在脑海里面默数数字,1、2、3……当你觉得自己内心平静时就可以停下来了。”

“如果是因为对方激怒你了,你可以先自己分析,对方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对我生气?我做了什么事情?把这些原因都分析一遍,也就没容易冷静下来了。”

只有孩子真正掌握了方法,平时家长也要进行刻意的训练,孩子便会慢慢从“易暴躁”的状态下脱离,也更容易形成积极、愉快向上的心情。

其实,孩子会发脾气是正常现象,家长选择威胁也是无奈之举。控制与被控制总是相对的,但既然为人父母,面对一切空白的孩子,理解与包容、引导是父母的责任。将来长大后的孩子,也会报以同等的对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