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閱讀起源的《30節國學俗語課堂,教你做個精明的人》第9節課程,用最通俗易懂的話,講解國學經典,用最廣爲流傳的俗語,講解人生百態,不需字字珠玉,只做錦囊佳言,旨在讓每個人,都能精於人世,不枉此生,做個精明人!

古代分等級很有意思,其中最爲流行的便是“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很多人不理解爲什麼會這樣?按道理說古代富商也不少見,同樣是受人尊敬的行業,爲何會把商排在最後?其實不難理解,因爲分等級都是那些人是文人,自然把自己排在第一位,而文人最瞧不起的是什麼?文人墨士講究高雅,不屑於名利之人,更傾向於歸於田野,於是“農”到了第二位,“商”則到了最後一位。

時至如今,“商”便不一樣了,能夠不再爲人打工,成爲一名老闆幾乎是所有上班族的夢想,而能否成爲老闆,是否適合做領導,也是因人而異,有些人性格憐憫,做事不果斷,都會影響創業做老闆的路,在古代兒童啓蒙書《增廣賢文》中,便提出了“義不經商”的道理,重義氣的人,很難處理在利益上的問題,另一句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則看透了什麼樣兒的人能夠成爲老闆,同時看透了多數老闆的小心思。

“升米恩,鬥米仇”在如今,一直被認定爲是一個成語,其實他是來源於俗語“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俗語則來自於一個典故,同時揭露出人貪得無厭的本性,而當我們摸透了這點,便能充分的利用這點,來提到自己的領導力,成爲別人的老闆。

典故:相傳是在兩戶關係很多的鄰居,一家是富人,一家是窮人,兩家之間沒有任何恩怨,但是有一年,發生了大旱,田中顆粒無收,窮人家便揭不開鍋了,富人一家本身就買好了很多糧食,看鄰居無法維持生活,於是送去了一斗米幫助他們救急,於是窮人家萬分感謝,把富人視爲救命恩人。

話說能幫的了一時,幫不了一世,窮人家便想幫人幫到底,去富人家想借點第二年的種子,於是富人家大方的送去了一斗米,然而窮人家卻認爲,這一斗米能做什麼?還不夠喫的,更何況還要當種子,富人聽到後十分氣憤,自己好心卻當生驢肝肺,這家人怎們能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呢?於是兩家從此之後成爲了仇人。(一石等於十鬥)

看了這則故事,我們便能對於“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俗話有了初步的瞭解,也就是說人都是貪得無厭的,然而這一點如何利用到老闆的身上呢?與做領導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就需要一個領導有一個反向思維來思考這件事。

首先便是你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上?相信很多人都會把自己放到富人的位置上,但是真正能夠成爲老闆的人,必定都是窮人的位置,他需要的是貪得無厭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如何做到這些?如何發現老闆的這些小心思?我們從窮人與富人具有的四個點出發便能一目瞭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