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汉末三国时期的袁绍集团,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印象:袁绍集团人才济济,但是作为领袖的袁绍却不能完全利用,最终导致彻底的失败。沮授、田丰、颜良、文丑在一些三国相关的游戏、小说中,甚至仅比诸葛亮、周瑜、关张之流逊色一筹而已。颜良和文丑或许是缘于《三国演义》的加工,而沮授、田丰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智计之士。尤其是沮授,为袁绍出了非常多的建议。


而且沮授一度在袁绍集团中的地位超凡,有“监统内外,威震三军”的评价。如果袁绍听从沮授的建议,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甚至进一步夺取天下,那么沮授在史家的笔下的形象无疑会更加的丰满。可惜袁绍没有听从沮授,到后来还因为郭图的谗言,降低沮授的地位,削弱他的兵权。最后“官渡之战”失败沮授被曹操俘虏,因谋划逃回河北被杀。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沮授在袁绍集团中地位的变化。

沮授在袁绍集团“监统内外”

沮授一开始并不是袁绍的部下,还可以说是袁绍的敌人。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袁绍听从逢纪的建议,要挟韩馥让出冀州。沮授是韩馥的部下,他曾劝说韩馥断绝袁绍的军粮,让袁绍军队不攻自破。但是韩馥比较怯弱,而且当时的形势对冀州也非常不利,北有公孙瓒南有刘岱,外加一个袁绍。于是韩馥放弃抵抗,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袁绍成为冀州牧之后,以沮授为别驾从事。沮授这个人物按《献帝传》中记载是“少有大志,多谋略”,既有野心又有能力,是在乱世中愿意并且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物。袁绍和沮授有一次对话,很像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隆中对策”。袁绍询问沮授如何匡扶汉室,实则是寻求扩张的战略,沮授给袁绍提出了一个战略,可以视为袁绍集团中的“隆中对”,也被人称为“邺中对”。“邺中对”大体上分为两步,第一兼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扫平河北;第二迁都(汉都)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有一定的偏差,但是沮授的“邺中对”应该算是袁绍集团前期主要履行的路线,也实现了第一阶段。


经过“邺中对策”后,袁绍表沮授为奋武将军,任命其为监军,以监护诸将。奋武将军是一个偏名誉和地位性质的加官虚衔,而监军这个位置足以说明沮授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具备监察权保证沮授在袁绍军队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凌驾于其他将领的地位,容易与将领之间产生比较密切的关系,也证明袁绍对他的信任。而从后来袁绍削减其兵权的事情上来看,沮授对军队不仅有监察权,还包括实际的统领军队的兵权。所以有“监统内外,威震三军”的评价。

沮授在袁绍集团中超然地位的原因

沮授本来是韩馥集团的降将,而非袁绍的嫡系,而且还曾经反对袁绍。袁绍为什么给沮授这样一个很高的地位呢?小编以为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1.沮授的“邺中对”搔到袁绍内心痒处

沮授提出的“邺中对”,总体上来说是以河北为基业,然后继续向南扩张。这与袁绍本来制订的战略不谋而合。当初袁绍等人起兵的时候,袁绍问曹操,如果不能够消灭董卓,接下来该怎么做。曹操反问袁绍,袁绍提出:“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这是袁绍很早就想到的战略,甚至还要早于诸侯联军起兵之前。袁绍出身汝南袁氏,他在逃出洛阳的时候没有选择南下到荆州或者豫州,取得家族的支持(袁术倒是选择了荆州和豫州),而是逃到了河北冀州。或许在这个时候袁绍内心中已经隐隐有一个借助乱局在河北起事的计划。沮授提出的“邺中对”,正符合袁绍的预期。可以说沮授是明确支持袁绍成为天下之主(匡扶汉室什么的听听就好),也站在与袁绍相同的路线,这一点对沮授在袁绍集团中的地位很关键。

2.重用沮授有利于对冀州的控制

无论是韩馥还是袁绍,在冀州的根基都不算特别牢固。韩馥是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成为冀州牧,然后就赶上了诸侯联军讨董。不过不管怎么说,韩馥在冀州还是待了两年时间,也有一些比较忠心的部下。袁绍通过这些恐吓的手段夺取冀州,而非军事上的征服,对冀州的控制可能会弱一些,对自己的名望也是一种负面影响。所以袁绍将韩馥安置起来,表为奋威将军,目的是为自己维持名望,也不至于激怒韩馥的旧吏。如果袁绍再重用一个韩馥故吏,就可以释放出一种政治信号,更容易获得这些冀州官吏的支持。


我们看当时的冀州士吏:朱汉、审配、田丰、赵浮、程奂、耿武、闵纯、李历等人。其中赵浮、程奂曾经率兵从河内回邺城抵抗袁绍,袁绍对二人的感观是“甚恶之”,非常忌惮和厌恶;耿武、闵纯坚持抵抗袁绍,最后被袁绍所杀;审配、田丰都不被韩馥所重用,也得到了袁绍的青睐。但是既然二人在冀州的名位不够,也达不到拉拢韩馥故吏的效果;朱汉本来被袁绍重用,但他迫害韩馥,有悖于袁绍的意志,所以被杀;李历与沮授的情况相似,曾经反对袁绍,但有没有到死节的程度。不过李历之后再无记载,可能能力有限,也可能不愿意支持袁绍。总的来说,在这些人当中,沮授威胁小、名位高、且明确支持袁绍,确实是一个树立典型的合适人选。

袁绍对沮授的打压

沮授深得袁绍的重用,在后来却受到袁绍的打压。首先是袁绍与沮授的战略出现了分歧。袁绍陆续击败黑山军、公孙瓒,基本上扫平了河北,接下来就是渡过黄河向南,也就是当时另外一个强大的军阀曹操进行军事打击。沮授的战略是暂时不要进攻曹操,先派使者向汉天子刘协献捷,如果曹操阻拦使者,就借此将自己摆在正义的一方,然后利用与曹操的绵长的战线多派小股部队袭扰,阻碍曹操的发展。等到双方差距过大的时候,就可以消灭曹操了。


但是郭图和审配都支持袁绍对曹操速战速决,这个时候袁绍的实力的确比曹操要强大,而且袁绍已经完成了“邺中对”的第一个阶段,可能会有骄纵和轻敌的心态,于是同意郭图的建议。沮授的战略不符合袁绍的需求,二人成为了“两路人”。另外袁绍在河北的统治基础相对于初平二年取冀州时已经很稳固,韩馥旧吏已经成为自己的忠实的部下。沮授失去了这个优势,反而长期监军所带来的军中的影响力可能会威胁到袁绍。于是郭图等人看准时机,离间袁绍与沮授的关系。袁绍于是将沮授的兵权一分为三,另外两部分别交给与自己战略相合的郭图,以及自己的老战友兼部下淳于琼。


沮授对这次与曹操的决战很不看好。他曾经建议分兵在延津和官渡,如果官渡的战事失败,可以前后照应,不至于大败。这个计划非常保守,也被袁绍拒绝了。沮授认为这次渡河凶多吉少,出现怯战的情绪,借口生命请求留在河北。袁绍不允许沮授退军,同时又对他“沮众”的行为进行了处罚,又削减沮授的兵权交给郭图。可以说沮授在袁绍集团中的地位出现严重下降。最后沮授的担心果然应验了,“官渡之战”彻底失败,沮授被曹操俘虏后被杀害,结束了其先扬后抑的一生。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