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現有普通高校145所,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江蘇的167所、廣東的151所。但從“雙一流”高校數量看,江蘇共有15所,廣東5所,山東只有3所。這一數量上的差距,反映的是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差距和人才培養能力的差距。

◆2016年山東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58.02萬人,位居全國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8%,超出全國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這一培養規模和對高水平大學的迫切需求,與高水平大學數量少、供給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山東高等教育大而不強,一個不容迴避的原因是,山東對高等教育長期投入不足,日積月累導致了整體競爭力不足。據統計,至少十年以上,山東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在全國位居倒數第3-5位。山東應堅下決心拿出與山東經濟地位相稱的財力來支持大學發展,支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爲山東培養和留下更多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爲山東高等教育打造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與美、英、日等科技強國相比,中國缺乏在高科技領域的原創性成果。與蘇浙粵等發達省份相比,山東也面臨同樣問題。我國很多高新技術要從國外引進,而山東80%以上的技術是從省外、境外引進的。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出臺《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崗位管理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高校崗位總量不再與人員控制總量硬性掛鉤,而以“生員比”這一指標來確定,並提高了高級崗位設置比例,這一重要舉措反映了山東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爲用人單位和人才鬆綁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2016年,山東高校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科技獎勵,囊括了省自然科學技術獎和技術發明獎的全部一等獎,獲獎數量分別佔總數的72.7%和75%,從側面反映了高等學校的原始創新能力。因此,抓住了高等學校,就抓住了“創新”這一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牛鼻子”。

8月8日,青島大學黨委書記,山東大學省級新型智庫“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與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金焱,在大衆日報·論叢週刊撰文《高校是人才招引的重要陣地》,直面問題,分析制約山東高等教育發展的“痛點”“堵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發人深思。

高校是人才招引的重要陣地

胡金焱

高校是人才的第一培養地、聚集地、創新地,也是人才戰略的核心。一般而言,產業人才和技術人才主要集中在企業,而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從系統的觀點看,大學在整個創新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沒有一批高水平大學的支撐,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近年來,山東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都是我省深刻認識高校在人才培養、聚集和創新上不可替代作用的充分體現。山東要實現新一輪崛起,建設科技強省、經濟強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擁有一批高水平大學,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匯聚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隊伍,貢獻各學科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高水平大學越多,就越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吸引的優秀生源越多,將來留下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就越多,由此形成良性、可持續的人才源,形成高校人才培養的“馬太效應”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鎮,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引進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的人才競爭力,地區亦然。縱觀當今世界,一流大學越多的國家,科技人才越多,國家競爭力越強,經濟也越發達。從國內看,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市都把辦好高水平大學作爲實現區域跨越發展、增強綜合競爭實力的戰略舉措。高水平大學越多,就越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吸引的優秀生源越多,將來留下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就越多,由此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的人才源,形成高校人才培養的“馬太效應”。

目前,山東高校數量雖然位居全國前列,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山東現有普通高校145所,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江蘇的167所、廣東的151所。但從“雙一流”高校數量看,江蘇共有15所,廣東5所,山東只有3所。這一數量上的差距,反映的是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差距和人才培養能力的差距。此外,2016年山東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58.02萬人,位居全國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8%,超出全國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這一培養規模和對高水平大學的迫切需求,與高水平大學數量少、供給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山東高等教育大而不強,一個不容迴避的原因是,山東對高等教育長期投入不足,日積月累導致了整體競爭力不足。據統計,至少十年以上,山東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在全國位居倒數第3-5位。

爲縮小與江蘇、廣東等地區的差距,山東近年來加快了科技、教育資源的整合步伐,除整合齊魯工業大學與山東省科學院成立新的齊魯工業大學,整合泰山醫學院與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山東省立醫院成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外,還將省內燃機研究所併入山東交通學院,省化工研究院併入青島科技大學,優化了我省高等教育結構佈局,也更加突出了高等學校在山東創新體系當中的地位。另外,進入“十三五”以來,省財政籌集50億元專項經費,立項支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這些重要舉措,都顯示了山東推動高等教育奮起追趕的決心。但與發達省份相比還遠遠不夠,如近期深圳再次發力,計劃在未來10年投入1500億元,集中資源辦更多高水平大學。山東應借鑑國內先進地區的經驗,下決心拿出與山東經濟地位相稱的財力來支持大學發展,支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爲山東培養和留下更多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爲山東高等教育打造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劃等各種“帽子”人才,主流陣地就在高校。發揮高校對人才的虹吸效應,吸引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聚集,一方面要靠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靠靈活的體制機制

高校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最主要的人才聚集地。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劃等各種“帽子”人才,主流陣地就在高校,因此大學的高度往往就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高度。發揮高校對人才的虹吸效應、窪地效應,吸引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聚集,除了教育投入外,還要搞活高等學校的人才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山東要建設人力資源強省、科技強省,必須實行更加積極、靈活、開放的人才政策。

2003年以來,山東實施了“泰山學者”等系列人才工程,延攬了一批學術精英,帶出了一批高水平學術團隊,建設了一批強勢學科,造就了一批領軍人才。但在此過程中,一系列體制機制問題也暴露出來。如長期以來對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的用人編制控制過嚴,對高級職稱人員比例管控過緊等。山東省對博士學位授權單位高級職稱人員的比例控制在50%以下,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控制在14%以下。而浙江、廣東等省份對於此類高校的高級職稱比例一般控制在60%左右,正高級職稱人員則將近20%。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比例控制更加寬鬆,高級職稱比例往往達到70%左右。山東較低的高級職稱人員控制比例,形成了事實上的“職稱壁壘”,限制了高校引進千人計劃專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高層次人才。從2017年開始,國內一些城市推出了“送戶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公區”等措施吸引人才;2018年伊始,連大力控制人口規模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開始推出針對高端人才的引進辦法。近日,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出臺《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崗位管理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高校崗位總量不再與人員控制總量硬性掛鉤,而以“生員比”這一指標來確定,並提高了高級崗位設置比例,這一重要舉措反映了山東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爲用人單位和人才鬆綁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此外,我們在引才上還可以採取更靈活的模式,鼓勵和支持外籍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來山東高校短期或長期工作,就地參與創新創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構建有利於各類人才自由流動的制度環境,爲山東的今天留住人才,爲山東的明天儲備人才。

可借鑑美國高科技產業帶“128公路”、硅谷或國內廣深經濟帶模式等發展經驗,依託高校建立和發展一批大學科技園區,同時整合全省創新資源,建立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科研平臺和運行機制

高校是科學研究的主流陣地,近年來國家科技成果三大獎70%以上來自於大學,說明從基礎研究出發產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來自大學。從新舊動能轉換的角度看,大學決定了科學研究的原發地、創新體、基礎源。當前,山東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與美、英、日等科技強國相比,中國缺乏在高科技領域的原創性成果。與蘇浙粵等發達省份相比,山東也面臨同樣問題。我國很多高新技術要從國外引進,而山東80%以上的技術是從省外、境外引進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市及時調整發展理念,抓住了“互聯網+”等科技創新的風口,釋放了科技創新的紅利,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迅速優化和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搭上了經濟浴火重生的頭班車;而山東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較強,對科技創新的認識不深刻、順應不及時、把握不堅決,錯失了發展先機,導致產業結構不優、新動能成長不快、發展活力不足、經濟效益不高的“心頭之痛”始終難以根除。

因此,山東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任務非常繁重,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和完成的。但是,越是繁重就越要保持定力,要下定決心從源頭創新解決。從長遠看,無論是傳統動能的轉型升級還是新動能的形成,都取決於科技研發能力和水平,而決定科技研發高度的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顯然,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學校,也正是高校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2016年,山東高校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科技獎勵,囊括了省自然科學技術獎和技術發明獎的全部一等獎,獲獎數量分別佔總數的72.7%和75%,從側面反映了高等學校的原始創新能力。因此,抓住了高等學校,就抓住了“創新”這一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牛鼻子”。

山東可以學習借鑑美國高科技產業帶“128公路”、硅谷或國內廣深經濟帶模式等發展經驗,依託高校建立和發展一批大學科技園區。同時,在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在有望佔據先發優勢的引領性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爲主線,依託相關領域最有優勢的高等學校,整合全省創新資源,建立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科研平臺和運行機制,實現高等學校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的協同創新格局。此外,要在政策設計上爲“四新四化”產業的崛起創造條件,推動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爲高校匯聚的高層次人才提供創新創業舞臺,共同構築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與制度框架。

作者:青島大學黨委書記,山東大學省級新型智庫“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與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金焱;來源:大衆日報·論叢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