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第一批藝徒,李昌鴻、沈蘧華、高海庚、王亞傑、史濟華、王洪君、高永津、鮑秀雲、許璇等人師從顧景舟學藝,顧景舟任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與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蔣蓉並稱7位老藝人。因家境困頓,無法入中學繼續深造,在跟隨呂梅笙攻讀古文三年後,18歲時,輟學在家的顧景舟在家從師於祖母邵氏,學習紫砂工藝,從此立志於紫砂,並給自己小書房取名:墨緣齋,始用印“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

布衣壺宗·顧景舟大師

立身以德,養生於藝,

人格超邁,利澤百代。

1996YEAR

6月3日下午4時,因肺氣腫導致肺功能衰竭,病逝於宜興第一人民醫院。享年81歲。

一代宗師,紫砂之幸,斯人已去,風範永存!

1995YEAR

在美國芝加哥博物館任東方藝術部主任的謝瑞華和香港中文大學黎淑儀女士曾經問到上海仿古的經歷,顧景舟對於早年自己和同輩藝人的仿製有這樣的評價,他說:“這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但是有製作者的創造”。

因爲有些古董商的商業行爲是不道德的,這樣說是不推卸責任的自省,也是對於當時自己作爲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得到學習機會,在藝術上從中得益的承認,這一時期他的印章“武陵逸人”四個字,表明自己的心緒。

“武陵”取自晉人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用這典故,似乎流露出對老闆仿古作假採取迴避的矛盾心態,願作一個超然物外、耽於世外桃源的“武陵逸人”。“武陵逸人”甚至還表明他對家鄉的依戀之情。

1994YEAR

1994年春天,80歲高齡的顧景舟隨同從北京回來探望他的高振宇全家,到省莊竹海遊玩和去磬山寺喝茶。山高路陡,他沒有氣喘、胸悶之類的任何不適,興致極好,還對同行的人說,喝茶要水好,青龍山的水硬不好喝,因爲是石灰岩,有可溶性,而黃龍山的水就好,是 頁岩,水甜,等等。

下山後,他又讓高振宇驅車到數十公里外的長興,他年輕時的朋友邵全章的兒子處小坐,直到很晚纔回家。這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一次春遊。這年,顧景舟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1993YEAR

顧景舟作爲“宜興陶瓷藝術作品展覽會”代表團成員首次訪問臺灣,收到熱烈歡迎。期間,召開記者會,參觀臺北故宮、鶯歌及“中國古今名壺珍品展暨王度先生紫砂珍藏展”等。爲期10天的宜興陶瓷作品展出,轟動了寶島。從政界要員,到財團大亨,從文化中人,到平民百姓,都紛紛趕到宏德文化中心,去欣賞陶瓷精品,觀看操作表演,共達13000之衆。據臺灣人士說,這種盛況是空前的。

1992YEAR

爲錦峯公司紫砂珍品展制《鷓鴣壺》(韓美林書),《福壽夙慧壺》(劉海粟書畫)。在宜興第三屆陶藝節紫砂國際文化研討會上,他發表了《紫砂陶史概論》。

他的精闢論述,受到紫砂陶藝界人士的好評,他在垂暮之年,將自己一生幾十年的創作實踐經驗總結歸納,親自編著《宜興紫砂珍賞》鉅作,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在紫砂陶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顧景舟窮畢生精力於紫砂陶藝,不斷進取,勇於創新,並帶領幾代人爲紫砂事業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在紫砂發展史 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愧爲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餘人。顧兄景舟當爲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郵電部發行四枚紫砂郵票,歷史作品爲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作品,而現代選取顧景舟的《提壁壺》。

1991YEAR

3月,在丁蜀鎮陶都影劇院召開了“顧景舟教育獎勵基金會”創立大會。爲家鄉的中小學教學捐資20萬元。主編《宜興紫砂珍賞》一書,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爲紫砂歷史上第一本紫砂藝人自己編寫的專著,至今暢銷。

1990YEAR

參與朱屺瞻先生百歲紀念壺的活動,爲藝術顧問。

1989YEAR

應香港錦峯公司之邀請第三次訪問香港。做《高僧帽壺》、《如意仿鼓壺》、《此樂壺》,並題寫裝飾金文釋文。赴香港辦展之際,他爲紫砂陶藝愛好者又作了專題講座,並參加評獎活動,使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藝更加發揚光大,同年晉升爲高級工藝美術師。

1988YEAR

4月,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顧景舟工作室留葛陶中一人,保健醫生趙江華業餘受顧景舟指導。

1987YEAR

做《玉璧蓋提樑壺》等,任紫砂研究所名譽所長。爲故宮博物院鑑定紫砂器。

1985YEAR

顧景舟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將紫砂藝術從商品化宣傳上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宜興紫砂”被國家評定爲質量銀質獎後,他又親自設計指導一批紫砂精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評活動,促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爲“金質獎”。應香港錦鋒公司之邀,率蔣蓉、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碧芳赴港參展。12月,最得意的弟子高海庚突發心臟病去世,讓古稀之年的他覺得人生坎坷,藝途多舛。

1984YEAR

7月18日,妻徐義寶在丁山聯合醫院病逝。顧景舟七十壽辰時,作七言絕句一首用以自勉:“五十餘載競摶埴,卻憶年華以古稀。魯陽奮戈猶未晚,願留指爪踏雪泥。”此後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

1983YEAR

擔任紫砂研究所所長。

1983年,顧景舟帶其夫人徐義寶來上海求醫,下榻在淮海中學一位叫周聖希的朋友家裏。在此期間顧景舟一共做壺五把,三把“小供春”,兩把“鷓鴣提樑”。其中一把給了幫助聯繫住宿和治病的周聖希,一把給了每天給徐義寶送菜的原鐵畫軒的老闆戴國寶的兒子戴相民,一把“小供春”交給了工廠,作爲自己的工作指標。此壺即爲二把“鷓鴣提樑”壺其中之一。

這把鷓鴣提樑壺的造型爲扁圓形壺身,把手爲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樑,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着的鳥兒的頭部。在“鷓鴣提樑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爲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把刻:『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蓋款:『景洲』,壺底鈐『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八字篆書方印,爲顧景舟1948年成名以後自刻。

1982YEAR

被評爲工藝美術師。9月,高海庚廠長帶領紫砂工藝廠舉辦北京端門紫砂工藝廠的紫砂精品展,顧景舟擔任技術總監,引發紫砂熱潮。爲故宮所藏700餘件紫砂器做鑑定。徐徐、高振宇調入顧景舟工作室拜師學藝。

1981YEAR

受邀率領徐秀棠、高海庚首次赴港,參加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同時,顧景舟在港爲紫砂陶藝收藏家羅桂祥博士加冕,爲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鑑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他的博學,對作品的精闢分析,給許多國家的學者和鑑賞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1980YEAR

在他的支持及參與下,專門建立“紫砂特藝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羅桂樣先生的供樣,帶領汪寅仙、周桂珍等中青年技藝人員複製歷代名作,如《僧帽壺》、《井欄壺》等,擔任技術總監。陸續創作《矮僧帽壺》、《漢鐸壺》、《圓鍾壺》、《矮井欄壺》、《乳鼎壺》等。並挑選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每週爲特藝班學員上課,奠定了紫砂技術水平躍上新臺階的基礎,爲整個紫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979YEAR

香港實業家羅桂祥先生來宜興與顧景舟商議定購工藝師作品,並提議仿製歷史名作。

1978YEAR

葛陶中、李慧芳、徐維民調至研究室顧景舟工作室,隨師學藝。研究室尚有徐漢棠、沈蘧華、吳羣祥。

1975YEAR

做傳統小壽星壺。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1976年7月,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遺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他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鑑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有關紫砂的書刊都聘其爲藝術顧問。

1972YEAR

創作雪華壺、提璧茶具、上新橋壺,並做石瓢壺、中石瓢壺。收吳羣祥爲徒。

1965YEAR

被造反派當作“反動權威”,被污衊幹過僞保長而靠邊。

1964YEAR

顧景舟與徐義寶女士結婚,顧景舟虛歲五十。爲完成外貿訂貨,向周尊嚴、潘持平、顧紹培、徐樂平、陳粉林、張樹林等6人傳授大件花盆的製作技藝,紫砂花盆型、工達到極高水準。

1963YEAR

紫砂工藝廠成立紫砂研究室,成員有顧景舟、徐漢棠等,後高海庚調入研究室。

1961YEAR

教導談碧雲、張紅華、曹大生、周坤生等學生。

1960YEAR

工藝行業低潮時期,顧景舟專事產品設計和打樣,改進紫砂專用工具。60年代遍訪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博物館,尋覓珍品,並作鑑定。帶領技術人員到其他兄弟陶瓷產區考察。

1959YEAR

任紫砂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負責全廠的技術輔導工作。此後,爲開發紫砂銷路,他帶頭搞技術革新,與高海庚等人創制上釉啤酒杯,研究紫砂注漿成型技術,做紫砂茶葉揉碾盤,設計餐具和高檔花盆等生活實用品,屢屢得獎。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佈置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餐具及高檔花盆。

1958YEAR

大躍進年代,不講究工藝和科學,脾氣耿直的顧景舟也難逃厄運。因爲當時的紫砂工藝廠也捲入盲目機械化中,顧景舟因直接說出反對意見而被批判,說他整天捏壺,趕不上時代,是“右傾”典型,罰他從手工車間調到機械車間去研究車牀軲轆。在一次車牀作業中,不慎被一隻軲轆擊中頭部,差點要了命,晚年他常說起這起事故。紫砂廠拜師活動中,收周桂珍爲徒。

1956YEAR

紫砂工場改爲宜興紫砂工藝廠,顧景舟與帶隊來廠實習的中央工藝美術院(今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高莊教授結爲知交,兩人合作《提壁壺》。同年,顧景舟被國家授予工藝行業最高榮譽“工藝人”稱號,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技術輔導”稱號。過繼二弟顧陸洲的兒子顧燮之爲子。

1955YEAR

10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第一批藝徒,李昌鴻、沈蘧華、高海庚、王亞傑、史濟華、王洪君、高永津、鮑秀雲、許璇等人師從顧景舟學藝,顧景舟任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與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蔣蓉並稱7位老藝人。始用閒章“啜墨看茶”。而後,束鳳英從師顧景舟。

1954YEAR

第一個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宜興縣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場組建籌劃工作

任合作社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解放時紫砂行業已經非常蕭條,工場初期只有59人。

創作《如意雲紋三足鼎壺》等。搬家至蜀山南街。

1952YEAR

回到家鄉戒菸養病,在家種花養魚。病癒後的顧景舟收了平生第一個弟子,朋友加親戚徐祖純的兒子徐漢棠。期間創作蓮蓬擺件等作品。

1951YEAR

因爲有在標準陶瓷公司工作的經歷,由同輩顧浩元推薦,應聘上海天原化工廠(德國人創辦),考試合格,但體檢時發現有肺結核病而最終沒有被錄用,只能回家修養。

1948YEAR

抗戰勝利後往返於上海和宜興之間,與戴相名、唐雲友好,做石瓢壺5件,吳湖帆、江寒汀等滬上書畫家爲之書畫。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改名景舟,自喻爲藝海一舟。顧景洲精心製作的五把石瓢壺,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相明壺底印是王仁輔刻的「戴相明」三字方章,蓋印是任書博刻的「顧景舟」款,另四把則鈐上任書博篆刻的「顧景舟」底印、王仁輔篆刻的「景舟」蓋印。「顧景舟」之「舟」自此啓用。壺坯輕舟運滬,戴相明攜壺坯隨江寒汀至吳湖帆家書畫,吳湖帆飽墨執筆懸腕在五把壺坯上各題詩句,四把壺上各畫型態相異之竹枝,第五把壺則由江寒汀畫寒雀一隻相贈吳湖帆。畫成,仍由戴相明交貨船帶送顧家,由顧景舟親自鐫刻。

相明壺刻字爲「爲君傾一杯,狂謌竹枝曲,相明先生,吳倩並題」;寒汀壺刻字是「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寒汀兄屬,吳倩並題」;唐雲壺刻字爲「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並題」;景舟壺刻字爲「但爲清風動,乃知子猷心,景舟先生,吳倩並題」,四把石瓢壺上風動疏竹畫之落款皆爲「湖帆」二字,湖帆壺刻字爲「細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爲餘畫茶壺,倩自題」壺上孤雀雪梅畫之落款爲「湖帆道兄正畫,寒汀」。紫砂史上剛柔相濟的五把石瓢壺於此留名,據顧景舟胞弟顧陸洲回憶,曾跟隨顧景舟由戴相明陪同前去看望江寒汀,顧、戴、江……等人之間的密切聯繫,顯示出其間的深厚交誼。

1946YEAR

由周志祿、徐祖純牽線,爲農民銀行座談會做紀念品仿古壺,完成定單的100把外,又多做10把,共計110把。這是顧景舟一生中完成的最大宗的一次產品訂單。

1944YEAR

回到家鄉,生活艱難,其間制圓竹段茶具等,用印“瘦萍”、“老萍”,以“萍”寓漂泊不定之意。

1942YEAR

顧景舟赴上海標準陶瓷公司任雕塑室技師,工作是翻制模具。當時他月薪100元大洋,這是非常高的薪水,足以養活父母和兩個弟弟。作品署號“自怡軒主人”。

在此期間他所製作的“洋桶壺”徹底征服了大家,長其20歲的紫砂壺大家裴石民見顧景舟做的“洋桶壺”稱讚道:“了不起!紫砂出高手了!”。當時顧景舟做壺只賣“生坯”不管燒製,曾經有富商出2擔米買他一把洋桶壺生坯,要知道戰爭年代那米是特別金貴的了。

有閒章“得一日閒我爲福”(仿文彭)、“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仿鄧石如),有《高線三足提樑壺》《洋桶提樑壺》等問世。

取藝名“曼晞”,磨去“武陵逸人”印,自鐫“曼晞陶藝”壺印。

1938YEAR

郎氏破產,上海淪陷,顧景舟回到家鄉,卻不幸染上天花,死裏逃生後,曾經回憶說:我好像聞到了“死亡”的味道,就像被埋在土裏的土腥味。他的祖母日夜焚香祈禱,總算老天開眼,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居然痊癒了,臉上卻留下了疤痕,這對於原本清秀俊朗、追求完美的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病癒後,制壺的同時更加專注於文化知識以及陶瓷工藝學等知識的學習。與邵全章、邵茂章友善。

1936YEAR

被聘請至上海古董商郞玉書之“郎氏藝苑”店裏,專事仿古制陶,其間臨摹過陳鳴遠、邵大亨等人的作品,技藝突飛猛進。其最出名的一件仿品:竹筍水盂,還被故宮當陳鳴遠的珍品收藏,幾十年後他被請去北京鑑定紫砂壺,他一語道破:此物是我所做的仿品。

後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於1938年回到了家鄉。

1933YEAR

儲銘應顧景舟的父親顧炳榮之邀,赴其家當客師,制壺兼傳授顧景舟壺藝。儲銘花費二年時間,將其拿手壺款「洋桶壺」、「矮石瓢」、「掇球」、「如意仿鼓」......等,傾心傳授,由於儲銘制壺一絲不苟,講究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顧景舟早年就嚴守師訓,在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上下功夫,奠定了顧景舟成爲一代紫砂大師的基礎技藝,兩年後,顧景舟在紫砂行業聲名鵲起。但顧景舟晚年講述學藝經歷仍以祖母邵氏爲啓蒙師。

1932YEAR

因家境困頓,無法入中學繼續深造,在跟隨呂梅笙攻讀古文三年後,18歲時,輟學在家的顧景舟在家從師於祖母邵氏,學習紫砂工藝,從此立志於紫砂,並給自己小書房取名:墨緣齋,始用印“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

1920YEAR

入宜興縣第六高等小學堂(清末爲東坡高等小學堂,民國時稱東坡小學,現在的東坡書院)學習,由錦洲改名爲景洲,時呂梅笙爲校長,學習課程除“四書”、“五經”外,還有英文、日文、數學、中外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等。小學畢業又再跟校長呂梅笙學習古文三年。所以顧景舟的古文功底比較深厚。

1915YEAR

顧景舟,1915年10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上袁村。其父親:顧炳榮。祖上爲山西人,祖上曾經做過山西巡撫,原本有兄弟姐妹八人,後來因爲戰亂和疾病等原因先後奪取了五個孩子的生命,只剩下景洲、陸洲、錫洲三兄弟,顧景舟從排行老二變成了家裏的老大。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爲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羣祥等人。

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爲“壺藝泰斗”,作品爲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 本期圖文來自:網絡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