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缺乏广泛的支持力量,以及军事行动上的被动局面。

同时,西汉政府虽说是仓促应战,但是能形成正确的战略和平叛方案,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楚联军必然会越来越被动。


七国之战缺少政治上的合法性

七国之乱起于汉景帝的削藩令,削藩令损害了诸侯王地方利益,是一次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权力之争,也是对汉初分封制的一次修补术。齐国联军以此为由造反,显然在政治上犯了大忌讳,导致他们缺少支持力量。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虽然朝廷对晁错的建议反对声很大,其实他们反对的是晁错个人,以及削藩的具体实施步骤,绝不是削藩的大方向。

吴楚联军其实也知道,打出造反的旗号对抗削藩,存在合法性问题,所以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无法掩盖真相,尤其晁错被杀后,这块遮羞布立刻成了甩在刘濞脸上的洗脚布。


当初诛灭诸吕行动后,齐王刘襄被汉文帝摘桃子,丢了本以为十拿九稳的皇位,还被汉文帝把齐国拆得七零八碎。这件事导致刘襄、刘章兄弟郁郁而终,刘兴居起兵造反。此番七国之乱,齐王系几乎全部赤膊上阵。

吴王刘濞的太子,与当年还是太子爷的汉景帝,因为一盘棋发生争执,被汉景帝一棋盘砸死。刘濞因为这件事,将送回的儿子尸体又送回长安,给汉文帝难堪。

所以,尽管七国之乱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挟私报复的成分很清晰,让这场看着很“正义”的起兵变了味。


为了保证起兵成功,刘濞还派人联络了匈奴,准备里应外合,共同对付中央政府。毫无疑问,这个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要遭到谴责,也暴露了刘濞等人为了私利,不惜抛弃国家和民族利益,甘做汉奸罪人的本质。

有这三条,联军从一开始性质就变了,让他们处于政治被动的局面。这就是初期看着声势浩大,但始终没有得到广泛响应的原因。

七国之乱选择的时机不恰当

但凡军事动乱想要成功,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限制,孤立的军事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七国之乱爆发时,西汉帝国在汉文帝苦心孤诣二十余年的经营下,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不光国力恢复很快,老百姓享受到了福利,由庶系变身嫡系的汉文帝,已经得到了臣民们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历史上一直把汉文帝当做中国第一位千古明君,是有一定道理,他的勤勉,他对自己苛严的自律,他的简朴,他为国家建设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几千年封建帝制下,皇帝的楷模。

汉景帝即位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也继承了汉文帝遗志,继续为汉帝国的振兴努力。在这种全国人民精气神高涨,中央政权向心力如此强的情况下,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无疑非常不合时宜。

汉文帝中后期,贾谊等人就提出削藩策,但是汉文帝考虑到国家经济基础不行,自己的皇位并不算很稳固,他审时度势,以推恩策代替了削藩令。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考察大势,哪怕是正确的事。

汉文帝以推恩策代替削藩策,就是大格局,而刘濞等人,只顾私利无视环境状况,失败一点不意外。


吴楚联军在军事行动上有大失误

有人说吴楚败在了周亚夫手下,这么说固然不错,不过军事行动历来就是给对方挖坑,如果自己足够明智,坚决不进陷阱,恐怕再高明的坑都白扯。刘濞就是个蠢材,轻易地跌进了周亚夫给他准备的陷阱。

在围攻梁国的过程中,有人向刘濞提出异议:与其把时间耗在坚固的睢阳城下,为何不直指战略要地长安呢?

这位不知名的将军,提出的这个方案其实一刀戳中了西汉政府的软肋。彼时,周亚夫仓促上阵,兵力不足,他只能抛出梁国做诱饵,试图拖着刘濞。假如刘濞不理会梁国,而是直扑长安,同时由济南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兵力牵制住梁国和周亚夫,不让他们对前军形成追击,会是什么局面呢?


周亚夫限于兵力不足,在齐王系诸国的牵制下,肯定不能对吴楚前军全力追击。这样一来,长安防守空虚的漏洞,一下子就变成了捏在叛军手上的七寸!先不管他们能不能迅速攻占长安,就这种气势,足以引发天下震动,其他诸侯王乘机加入反叛行列亦未可知!

当年曾经追随高祖打天下的刘濞,显然不是军事家,被一粒沙子崩掉了大牙,自始至终没有跑得出梁国。

联军内部缺乏核心行动不一致

刘濞虽然是这次反叛行动的带头大哥,其实他并不是理想的核心人物,也没有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

七国之乱爆发前,刘濞积极奔走,游说各诸侯王跟他一起干,虽然有一定效果,可是从结果看并不是太理想,二十几位王爷,只有七位参加了行动。


为何刘濞的号召力不够?有几个原因。

旁系造直系的反,直系愿意吗?除了与刘恒一系有私怨的而外,其他王爷都不愿意跟随。我估计即便刘濞造反成功,他也会跟直系之间,还要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


叛乱后期,刘濞与刘戊这个最重要的支持者,在行动方案和物资分配上产生了矛盾。这就暴露了刘濞的狭隘,对他来说,通过刘戊的影响力,积极拉拢其他诸侯王,才是他该做的事。

这两个先天条件,让刘濞富得流油。以他的旁系之身,得了天时,就该谨守规矩,低调做人。可是刘濞首先飘起来,不光大肆养客,私蓄兵马,这么做得罪的不光是中央政府,其他诸侯王恐怕对他也会不感冒。

从身份上看,当时恐怕只有淮南王刘安具备诸侯王领袖的条件,可惜此人空有野心,能力低下,政治上的白痴劲,直追其父。


西汉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和执行力

当然,七国之乱三个月被平定,还跟中央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及执行力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叛军虽然一时占优,但是毕竟是以七国对付全国,时间就是七国的大敌,汉军等得起,七国等不起。所以,周亚夫充分利用叛军急于求战的心理,将梁国扔给他们。叛军被梁国这块看着诱人的大肥肉,失去了正常思维,白白丧失了优势。

面对朝廷的各种压力,周亚夫始终不改变策略,坚持打消耗战。终于等到了吴楚联军的漏洞,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倘若周亚夫策略有误,选择硬拼,或者顶不住压力,被吴楚联军吃掉,那就是滔天大祸。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靖难之役,朱允炆在择人和用人上的屡屡失误,与汉景帝真的相差太远。

比如袁盎,他一手把晁错推向了刑场,但是在劝说刘濞失败的情况下,不顾刘濞的死亡威胁,冒死逃回汉营,表现出对叛军不屈的信念。比如窦婴,虽然不赞同削藩,但是叛乱爆发后,他立刻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推荐人才,并领兵走向平叛战场。


除了朝中大员,连民间的江湖人士,都纷纷贡献一己之力。比如季布、剧孟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在政治上缺乏合法性,也没有正义性,叛军内部也不断出现失误。相反,汉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平叛方略,又得到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多方原因综合,七国之乱失败,一点不奇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