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從一開始就存在巨大的漏洞,這些漏洞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缺乏廣泛的支持力量,以及軍事行動上的被動局面。

同時,西漢政府雖說是倉促應戰,但是能形成正確的戰略和平叛方案,並堅定不移地執行。所以,隨着時間的推移,吳楚聯軍必然會越來越被動。


七國之戰缺少政治上的合法性

七國之亂起於漢景帝的削藩令,削藩令損害了諸侯王地方利益,是一次諸侯王國與中央政府的權力之爭,也是對漢初分封制的一次修補術。齊國聯軍以此爲由造反,顯然在政治上犯了大忌諱,導致他們缺少支持力量。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雖然朝廷對晁錯的建議反對聲很大,其實他們反對的是晁錯個人,以及削藩的具體實施步驟,絕不是削藩的大方向。

吳楚聯軍其實也知道,打出造反的旗號對抗削藩,存在合法性問題,所以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無法掩蓋真相,尤其晁錯被殺後,這塊遮羞布立刻成了甩在劉濞臉上的洗腳布。


當初誅滅諸呂行動後,齊王劉襄被漢文帝摘桃子,丟了本以爲十拿九穩的皇位,還被漢文帝把齊國拆得七零八碎。這件事導致劉襄、劉章兄弟鬱鬱而終,劉興居起兵造反。此番七國之亂,齊王系幾乎全部赤膊上陣。

吳王劉濞的太子,與當年還是太子爺的漢景帝,因爲一盤棋發生爭執,被漢景帝一棋盤砸死。劉濞因爲這件事,將送回的兒子屍體又送回長安,給漢文帝難堪。

所以,儘管七國之亂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挾私報復的成分很清晰,讓這場看着很“正義”的起兵變了味。


爲了保證起兵成功,劉濞還派人聯絡了匈奴,準備裏應外合,共同對付中央政府。毫無疑問,這個行爲在任何時候都要遭到譴責,也暴露了劉濞等人爲了私利,不惜拋棄國家和民族利益,甘做漢奸罪人的本質。

有這三條,聯軍從一開始性質就變了,讓他們處於政治被動的局面。這就是初期看着聲勢浩大,但始終沒有得到廣泛響應的原因。

七國之亂選擇的時機不恰當

但凡軍事動亂想要成功,離不開政治形勢的限制,孤立的軍事行動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七國之亂爆發時,西漢帝國在漢文帝苦心孤詣二十餘年的經營下,展現出了勃勃生機,不光國力恢復很快,老百姓享受到了福利,由庶系變身嫡系的漢文帝,已經得到了臣民們的廣泛支持和認同。


歷史上一直把漢文帝當做中國第一位千古明君,是有一定道理,他的勤勉,他對自己苛嚴的自律,他的簡樸,他爲國家建設所付出的代價,都是幾千年封建帝制下,皇帝的楷模。

漢景帝即位雖然時間較短,但是也繼承了漢文帝遺志,繼續爲漢帝國的振興努力。在這種全國人民精氣神高漲,中央政權向心力如此強的情況下,吳楚七國之亂爆發,無疑非常不合時宜。

漢文帝中後期,賈誼等人就提出削藩策,但是漢文帝考慮到國家經濟基礎不行,自己的皇位並不算很穩固,他審時度勢,以推恩策代替了削藩令。由此可見,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考察大勢,哪怕是正確的事。

漢文帝以推恩策代替削藩策,就是大格局,而劉濞等人,只顧私利無視環境狀況,失敗一點不意外。


吳楚聯軍在軍事行動上有大失誤

有人說吳楚敗在了周亞夫手下,這麼說固然不錯,不過軍事行動歷來就是給對方挖坑,如果自己足夠明智,堅決不進陷阱,恐怕再高明的坑都白扯。劉濞就是個蠢材,輕易地跌進了周亞夫給他準備的陷阱。

在圍攻梁國的過程中,有人向劉濞提出異議:與其把時間耗在堅固的睢陽城下,爲何不直指戰略要地長安呢?

這位不知名的將軍,提出的這個方案其實一刀戳中了西漢政府的軟肋。彼時,周亞夫倉促上陣,兵力不足,他只能拋出梁國做誘餌,試圖拖着劉濞。假如劉濞不理會梁國,而是直撲長安,同時由濟南國、淄川國、膠東國、膠西國兵力牽制住梁國和周亞夫,不讓他們對前軍形成追擊,會是什麼局面呢?


周亞夫限於兵力不足,在齊王系諸國的牽制下,肯定不能對吳楚前軍全力追擊。這樣一來,長安防守空虛的漏洞,一下子就變成了捏在叛軍手上的七寸!先不管他們能不能迅速攻佔長安,就這種氣勢,足以引發天下震動,其他諸侯王乘機加入反叛行列亦未可知!

當年曾經追隨高祖打天下的劉濞,顯然不是軍事家,被一粒沙子崩掉了大牙,自始至終沒有跑得出梁國。

聯軍內部缺乏核心行動不一致

劉濞雖然是這次反叛行動的帶頭大哥,其實他並不是理想的核心人物,也沒有起到精神領袖的作用。

七國之亂爆發前,劉濞積極奔走,遊說各諸侯王跟他一起幹,雖然有一定效果,可是從結果看並不是太理想,二十幾位王爺,只有七位參加了行動。


爲何劉濞的號召力不夠?有幾個原因。

旁系造直系的反,直系願意嗎?除了與劉恆一系有私怨的而外,其他王爺都不願意跟隨。我估計即便劉濞造反成功,他也會跟直系之間,還要爆發一場曠日持久的廝殺。


叛亂後期,劉濞與劉戊這個最重要的支持者,在行動方案和物資分配上產生了矛盾。這就暴露了劉濞的狹隘,對他來說,通過劉戊的影響力,積極拉攏其他諸侯王,纔是他該做的事。

這兩個先天條件,讓劉濞富得流油。以他的旁系之身,得了天時,就該謹守規矩,低調做人。可是劉濞首先飄起來,不光大肆養客,私蓄兵馬,這麼做得罪的不光是中央政府,其他諸侯王恐怕對他也會不感冒。

從身份上看,當時恐怕只有淮南王劉安具備諸侯王領袖的條件,可惜此人空有野心,能力低下,政治上的白癡勁,直追其父。


西漢政府正確的平叛方案和執行力

當然,七國之亂三個月被平定,還跟中央政府正確的平叛方案及執行力有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叛軍雖然一時佔優,但是畢竟是以七國對付全國,時間就是七國的大敵,漢軍等得起,七國等不起。所以,周亞夫充分利用叛軍急於求戰的心理,將梁國扔給他們。叛軍被梁國這塊看着誘人的大肥肉,失去了正常思維,白白喪失了優勢。

面對朝廷的各種壓力,周亞夫始終不改變策略,堅持打消耗戰。終於等到了吳楚聯軍的漏洞,斷了他們的糧草供應。倘若周亞夫策略有誤,選擇硬拼,或者頂不住壓力,被吳楚聯軍喫掉,那就是滔天大禍。


我們可以對照一下靖難之役,朱允炆在擇人和用人上的屢屢失誤,與漢景帝真的相差太遠。

比如袁盎,他一手把晁錯推向了刑場,但是在勸說劉濞失敗的情況下,不顧劉濞的死亡威脅,冒死逃回漢營,表現出對叛軍不屈的信念。比如竇嬰,雖然不贊同削藩,但是叛亂爆發後,他立刻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推薦人才,並領兵走向平叛戰場。


除了朝中大員,連民間的江湖人士,都紛紛貢獻一己之力。比如季布、劇孟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七國之亂從一開始就在政治上缺乏合法性,也沒有正義性,叛軍內部也不斷出現失誤。相反,漢政府採取了正確的平叛方略,又得到了廣泛的民衆基礎。多方原因綜合,七國之亂失敗,一點不奇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