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暑假,粵西鄉村教師陳魯生辦公室外的屋檐下,反倒熱鬧了起來。從早到晚,他已經不知道轟走了多少來蹭Wi-Fi玩遊戲的孩子。七八月裏驕陽似火,卻根本嚇不退這些埋頭在手機遊戲裏拼殺的孩子。

“就是要那種刺激、心跳加速的感覺!”小偉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眼睛一刻也沒離開過手機,用他的話來說,遊戲裏的世界纔夠“嗨”,現實生活一點意思也沒有,學習多無聊啊!

和900多萬留守兒童一樣,小偉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裏只留奶奶煮飯。一到暑假,小偉就開啓了“遊戲模式”——日上三竿,還賴在牀上組隊“開黑”;中午喫飯手機也不離手,匆匆扒幾口又去“喫雞”;夜裏兩三點還在組隊“推塔”……哪怕困得手機都要砸到臉上了,也要“血戰到底”。

給孩子買手機的農村父母,不在少數。“別人都有,他沒有,就天天吵着要。”電話裏,小偉爸爸的聲音滿是無奈,“我們在外面打工,覺得對兒子有虧欠,所以儘量滿足他的要求。而且有了手機,聯繫起來也方便。”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手機就像一個貪得無厭的“大嘴怪”,一口吞下了接近它的所有孩子

而另一邊,沒給孩子買手機的家長們,卻也同樣如臨大敵。

在雲南某貧困縣裏,記者發現,學校周邊的商店不僅“賣電”,還“賣手機”。“兩塊錢充一次電,手機可以賒賬,用生活費分期付款。”賒賬買手機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很多留守兒童瞞着父母和老師,節衣縮食偷偷“供養”着自己的手機。

那些頂着烈日蹲在辦公室窗外玩遊戲的留守兒童,就像是把自己獻祭給手機的“祭品”。“這些孩子的錢,時間,健康,統統都可以交給手機。”陳魯生告訴記者,學校是禁止帶手機的,見一個沒收一個,平時遇到老師、宿管突擊檢查,學生就把手機藏在廁所裏、被子裏、鞋子裏;宿舍不讓充電,學生就去小賣鋪“買電”……尤其到了暑假,他更拿這些孩子沒辦法了,“你不讓他在這裏玩,他也會去別的地方玩。”

村裏的小賣鋪、有網絡的同學家、村小學辦公室,所有這些有Wi-Fi的地方,都成了孩子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手機遊戲正在加速吞噬着鄉村,數不清的留守兒童深陷其中。很多家長爲此頭疼,卻也有更多的家長覺得無所謂,“給他個手機,就不吵不鬧了,也不到處亂跑了”,在他們眼裏,這個正在毀掉下一代的“怪物”,反而是個極好的“保姆”。

和城裏的孩子比起來,農村孩子的選擇真的太少了。“不玩遊戲幹啥?”一張張稚嫩的臉上,是茫然又不屑的眼睛。不能玩水,不準爬樹,沒有活動,沒有補習班,更別提遊樂場、夏令營、出國遊……在沒有父母陪伴管教的貧瘠鄉村,還有什麼比手機更具誘惑力?

沉迷遊戲,已經被世衛組織列爲“成癮性”精神類疾病。在農村社會,被手機廢掉的孩子有一大批。作息不規律,身體變差,視力下降,成績下滑,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輟學,打工,懶於思考的大腦,先天不足的眼界,這些孩子能期待一個怎樣的未來?

城鄉差距,階層分化,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加劇。手機,這個人類發明的工具,不斷反噬人類,吸食孩子的心智,也蛀空文明的根基。

救救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