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牧心

責任編輯 | 王曉

出品 | Vista看天下微雜誌

11月12日,來自騰訊WeGame“雙十一機友節”的數據顯示,《中國式家長》成爲女玩家最愛玩的遊戲。
這是一款國產模擬養成類遊戲。它提供了兩個視角——你既是家長,又要體驗孩子的角色。當你還躺在嬰兒牀上時,身邊就會出現一塊巨大的牌子,提醒你:“距離高考還有47個回合”。接下來,你可能會遇到各種糟心事,喝劣質奶、被熊孩子欺負、高考落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可能因爲上了太多補習班,在壓力爆表中“死去”。
有玩家說,打完這個遊戲,自己和父母和解了;亦有人發現,在遊戲中,不自覺地變成了那個被自己視作“禍害”的父母。
而現實,恐怕比遊戲更加殘酷。

你出生了。

你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氣,渾身沾滿血跡,哇哇大哭。母親躺在牀上含笑地看着你,鏡頭一轉,父親哭得奇醜無比。

你或許根本沒有這些記憶,但是沒關係,你可以在遊戲《中國式家長》中重新出生一次。

《中國式家長》,一款國產模擬養成類遊戲,因其遊戲進程中的諸多“回憶殺”、極具諷刺“中國式教育”意味的背景設定、以及衆多遊戲主播的“安利”而一舉爆紅。儘管玩家在打遊戲前會給自己預設一個身份,家長或是孩子,但在遊戲進程中,玩家會發現,兩種身份慢慢重疊——你可以用兩種視角回顧前半段的人生。

《中國式家長》售價36元。(網絡圖)

遊戲發售後不久,就闖進steam(遊戲平臺)暢銷排行榜前列,此後更是一路高歌,拿下steam排行榜第二名,僅次於“喫雞”《絕地求生》。

該遊戲製作者“墨魚玩團隊”曾在介紹中分享過一段話:“這可能是你玩過的最扎心的模擬養成遊戲。在這個飛速發展、階級固化的時代,你的目標要經過幾代人才能實現?”

一場始於“普通人”的遊戲

當《中國式家長》在自己首頁推薦列表上掛了兩週後,吳曉盛投降了。“連steam都知道我要當爸爸了”,於是他花了36塊錢,買下這款遊戲。

作爲單位中爲數不多尚未擠進“奶爸”行業中的準爸爸,吳曉盛只能在同事們交談育兒經時旁聽。說起孩子,這些男人們總顯得憂心忡忡,要麼擔心孩子偏科,不愛數理化,只喜歡體育、音樂;要麼盤算着什麼時候能買得起一個學區房。

“我其實挺看不起(他們)的。我跟他們講,就跟着孩子的特長走,別太在意成績。”吳曉盛語氣堅定。於是當遊戲畫面提示,“你希望自己(遊戲中的孩子)長大後成爲什麼樣的人”時,看着一排“文豪”“科學家”的選項,吳曉盛果斷選擇了“普通人”。

作爲一款模擬養成類遊戲,《中國式家長》的操作方式十分簡單。在遊戲的每一個回合,玩家都需要“挖腦洞”,即消耗行動力,通過類似消消樂的遊戲模式,獲得智商、情商、體魄、記憶力、想象力、魅力、悟性等數值。其中“悟性”可以用來學習技能,決定你是否能進入重點小、初、高學校,從而影響結局走向。

腦洞從娃娃“挖”起。(網絡圖)

而每一回合,玩家都需通過“安排”玩法,使用孩子已經習得的技能,安排接下來一回閤中孩子需要做什麼。

吳二代學會了翻身,於是吳曉盛讓他翻了整整一回合的身,獲得稱號“鹹魚的翻滾”。右邊“期望”欄裏,父母的“期望”悄然達成——在前幾個回合,父母的“期望”不過是孩子“健康成長”。

這無疑和現實中的情況相吻合。對一個嬰兒來說,他翻的第一個身、第一次站立,都能讓父母欣喜若狂。

“我爸說,沒本事的人才會炫耀孩子”

兩回合後,吳二代順利長到了三歲,在他所處的世界裏,他將開始學習什麼叫做“面子對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面子對決”會出現數次。

“面子就是炫耀自己(家孩子)的特長,比得過別人就掙得面子,比別人差就丟了面子。”遊戲頁面中,出現了父親語重心長的話。

遊戲中的母親則一出門就去和她的塑料姐妹花較勁。對方可能會炫耀自家客廳有多豪華,自家孩子有沒有提前戴上紅領巾。至於你的老媽,她能不能贏得面子,全靠你解鎖了多少技能——會不會倫敦音,是不是單詞王。

面對豪宅、付費夏令營、根正苗紅等攻擊,只擁有一項“鹹魚翻身”的吳曉盛迅速敗下陣來。而對方則幽幽地掏出最後一項“大實話”:“我爸爸說,沒本事的人才會炫耀孩子。”

翻身=面子+3,體魄+6,魅力+6。(網絡圖)

沉浸在對決中的吳曉盛如夢初醒。

吳曉盛想讓孩子一生平平安安,可以不出人頭地,但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因此他重開一檔,並選擇將孩子培育成一名藝術家。在每一回合的安排中,都爲孩子點滿了塗鴉、美術課、文藝電影等日程,孩子的“想象力”屬性節節攀升。

但《中國式家長》的現實之處或許就在於,每一回合只有一定的行動力,如果選擇走藝術的“野路子”,就勢必要放棄語數外等“正統”科目。而遊戲的每一階段,都有一份成績單出現,上面標明角色在各個科目上取得的成績,藝術分數理所當然不在其列。

當五個零分的成績單出現後,吳曉盛鬼使神差地爲自己的“小藝術家”安排了語數外課程。

特長與成績不可兼得。(網絡圖)

“我擔心我以後會不會成爲這樣的爸爸,我會不會也因爲身處這個大環境下,不自覺地跟別人攀比成績;會不會也將陷入面子對決中,不可自拔。”吳曉盛捫心自問,他找不到答案。

當然會。和遊戲相比,現實中的情況無疑殘酷得多。

此前在成都,幾個小區的業主,爲了誰的孩子更有資格就讀學區內最優質的一所小學而引發了比收入、比職業、比出身的“中產階層內部踩踏事件”,將中產階層子女教育中的鄙視鏈赤裸裸地展現出來。

家住北京的陳曦在孩子將近三歲時,幾經挑選,讓孩子上了家門口的一傢俬立雙語幼兒園。有外教跟班,每月近6000元的保育費。

不到一個月,幼兒園突然改爲普惠園,保育費直降到600元,外教取消。

班上的家長炸了鍋,在和幼兒園交涉未果後,紛紛讓孩子轉園。理由很簡單,“我的孩子怎麼能在沒有外教的環境中上幼兒園”“這麼便宜的學費,連附近賣菜的都能把孩子送來,我的孩子怎麼能和他們的孩子玩”。不到一個星期,原本十幾個人的班,只剩了兩個孩子。

“就算是再與世無爭的人,有了孩子以後,也難免攀比。”陳曦對Vista看天下微雜誌記者感嘆。在她的周圍,有朋友還在孕期,就早早爲孩子備好了西城的學區房。

“我也不是厭惡學習,我是厭惡我媽”

遊戲中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隨着回合數目的增長,父母不再滿足於“健康成長”的期望。

當“重點小學達標”期望出現時,“父母滿意度”與“我的壓力”兩項屬性也隨即出現。學習類活動安排太少,父母滿意度不高,角色的零用錢會減少;學習類活動太多,父母倒是滿意了,可角色自身壓力會變大,“心理陰影面積”亦會隨之增加。心理陰影達到100%時,遊戲失敗,孩子被“玩死”。

這意味着,玩家需要在娛樂與學習中取捨,戰戰兢兢以求二者達到平衡。

網友的《中國式家長》“玩後感”。(網絡圖)

但B站up主@sky果凍選擇放棄這種平衡。

《中國式家長》爆火時被遊戲主播們紛紛“安利”,相關遊戲視頻也在B站上一度屠版,而sky果凍的視頻《史上最強家長!兒子初中便當場去世》卻憑藉283.5萬的點擊量穩居第一。

“我看到別人玩這個遊戲,都是盡力把孩子養好,送孩子上清華北大之類的,只有我的視頻是把孩子玩死的。”sky果凍對Vista看天下微雜誌記者表示。

在他的視頻中,“李小紅”是爲數不多在第一份成績單中全科拿滿分的孩子。但在小升初的進程中,因無盡的英語音標學習、小學數學學習,李小紅很快壓力程度爆表,打出失敗結局。

遊戲畫面突然靜止,一行小字緩緩出現:“最終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奇怪的人,不再和任何人聯絡。你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最終都做不了了,只能把期望留給你的下一代了!”

這樣的人生經歷觸動了大部分人的神經。視頻下方的評論數很快達到了數千條,有人回憶:一個從初中就認識的好朋友,從小被父母以視頻中的方式教育,初中沒畢業就自閉了,從“全校第一”到“一身藥味”。

sky果凍的視頻《史上最強家長!》在B站上一度屠版,網友紛紛表示:“過於真實”。(視頻截圖)

其他用戶紛紛附和,大多數留言都是在控訴“中國式教育”的弊端,這讓sky果凍猝不及防。

“我個人是希望觀衆將這款遊戲和我的視頻當作一個飯後的笑談來理解的”,採訪結束後,sky果凍給記者發來了一段長長的留言:“通過我的評論區,我也能看出很多人的童年經歷很魔幻……但我視頻中大部分元素都是過分誇大、極端的表達。”

但李一淼或許並不這麼想。

在朋友的推薦下,李一淼下載了這款遊戲,但還沒把孩子養到高中,她就把遊戲刪除了。“這的的確確是我的人生,我再也不想回憶我的人生。”李一淼對Vista看天下微雜誌記者說。

李一淼的媽媽中年得女,“不想活,不敢死”常被李一淼用來形容自己作爲獨生女的感受。

如果將人生換算成遊戲的數值,高中之前的李一淼大概是把所有技能點都點到了“智商”上。班級的尖子生、在《少年文藝》上發表文章、常年三好學生……直到上高中前,李一淼一直是媽媽的驕傲。

高中階段,叛逆期與更年期相遇,如同火星撞地球。

“你知道我媽是怎麼看我做作業的嗎?跟獄卒看犯人差不多。”一聲清脆的打火機聲響,李一淼吐出一口煙,緩緩說:“上高一的時候,我因爲一些原因不太喜歡學習,我媽就把我房間的門拆了,換成一個全透明的玻璃門。我在裏面做作業,我媽就在門口坐着看報紙。有時坐在我旁邊陪我一起做卷子,做到後來分數比我都高。”

母女關係日漸惡化。高中的時候,李一淼每週會在QQ空間發佈數條“說說”,內容多是批判母親,因爲太過頻繁,還因此被班主任叫去談心。

“現在回過頭想想,可能到後來我也不是厭惡學習,我是厭惡我媽。她越期待我學習,我越想讓她的期望落空。”

大學畢業一年後,李一淼拒絕了母親的“安排”,也放棄了自己的本科專業。如今,她生活在廣州,做了一名職業淘寶模特,過起了攝影棚與夜店兩點一線的生活。

祖宗三代,一場接力賽

當吳二代步入小學,遊戲觸發了新劇情——“零花錢”。爸爸出現在畫面左下方,告訴玩家從現在開始,每個月能拿到20塊零花錢。“爸爸這個【職業】也只能給你這麼多零花錢了。”

《中國式家長》有一個核心設定:每一代角色的結局天賦,會傳承到家族屬性中,並代代相傳。而每一代的職業,也決定了下一代能夠支配零花錢的多少。比如,作爲機動車駕駛員的初始父親能每個月給孩子20元;當算法程序員、專家醫生的父親每月60元;基金經理、人氣明星每月給孩子120元;首富則拿出150元。

對於這樣一個扎心的設定,微博上有玩家評論道:“曾經以爲人生是百米賽跑,後來意識到是馬拉松,再後來明白,不過是一場接力賽。”

設定與數據將現實世界的濾鏡撕開,在人生這場接力賽中,有些人可以將睿智、才華、品質像財富一樣傳承給下一代;有的人卻如同平地起樓房,教育、眼界、經歷等資源的匱乏讓改變來得更加困難。

當然,家境與階層並不是唯一會“代代相傳”的屬性。“吳二代”的兒子吳三代,被吳曉盛寄予的期望是成爲“奧運冠軍”,但因爲體魄等屬性未能達成需求,吳三代最終成爲了一名按摩技師。

而“奧運冠軍”的期望並沒有隨着三代人生的結束而消失,直到吳曉盛玩到了第十二代,這個期望依舊陰魂不散,出現在每一代小孩需要達成的期望中。

有玩家表示,遊戲最開始的目的還是希望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但之後看到成績那麼差,就不由得變成了題海戰術,讓孩子用拼命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智商,增加上好大學、找好工作的幾率。最終,有的玩家讓孩子上了自己沒有上成的大學,有的則希望孩子走自己沒能走的路。

在這裏,孩子成爲父母“志願”的延續,因此無法選擇更自由的人生;而父母在子女身上投入太多,以至於沒有了自己的生活。

這更是像極了中國式家庭——上一代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砸到下一代身上;而下一代,則註定要揹負着上一代或者上幾代人的夢想,負重前行。滙豐銀行2017年發佈的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顯示,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臺灣和中國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報告還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爲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

圖爲廣西南寧市一公園相親角。白髮老人扎堆爲兒女掛簡歷,演繹“中國式求親”。(視覺中國圖)

解鎖了全圖鑑後,吳曉盛刪除了遊戲,在他看來,儘管《中國式家長》做到了“真實”二字,但遊戲進程中帶給玩家的焦慮感也使得遊戲體驗有些差。他離開了那個把人生用數據量化、殘忍得有些赤裸裸的遊戲世界,回到現實中,爲即將出生的孩子準備奶粉尿布學區房。

這或許不是遊戲製作團隊“墨魚玩”的初衷。

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團隊表示,他們其實是希望通過模擬一個與現實生活十分貼近的成長環境,來引發玩家對親子關係的反思。並像片頭引用王爾德的那句話一樣:“孩子最初愛他們父母,等大一些時他們評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

李一淼對這句話嗤之以鼻。她始終拒絕與母親“和解”,但免不了流露出一絲遺憾——她似乎也希望從頭再來,有另一種人生,可以與母親以另一種方式相處。

(應採訪對象需求,文中吳曉盛、陳曦、李一淼爲化名)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看天下微雜誌”(ID:vistazhiku)公號、“Vista看天下微雜誌”下載“微刊”APP~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