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八十年代,過年喫年夜飯,看春節晚會,拿壓歲錢可是一件都不能少。一邊包團圓餃子喫年夜飯,一邊看春節晚會,瞅着屏幕上的曲藝明星直樂,這纔是大夥兒約定俗成的過年方式,有學者還美其名曰“新民俗”。

在八十年代,過年喫年夜飯,看春節晚會,拿壓歲錢可是一件都不能少。

1983年開始,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現場直播,當年給觀衆留下印象最深的節目當屬王景愚繞着桌子“喫雞”,而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曲。之後,陳佩斯“喫麪條”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氣候,《我的中國心》全國傳唱,《難忘今宵》幾乎成了後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

那會兒不像現在,一家人去飯點或者酒樓,叫一大桌子菜,完事就拍屁股走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喫年夜飯,一邊看春節晚會,瞅着屏幕上的曲藝明星直樂,這纔是大夥兒約定俗成的過年方式,有學者還美其名曰“新民俗”。

可惜的是,如今許多城市裏聽不到鞭炮聲了,年味似乎也漸漸淡了。讓我們跟着老照片,回憶下80年代的春節景象吧。

80年代杭州人家裏的年夜飯,一家大子人熱鬧,年味更濃。

老底子的杭州味道——醬鴨

農村過年打年糕

貼窗花

挑選年畫

壓歲錢之於八十年代的孩子,就像冷凍的肥豬肉之於六十年代的青年一樣,企盼與喜悅彼此糾纏。它們讓無數孩子的荷包鼓鼓囊囊,流着香甜的口水做了一宿又一宿的好夢。

可惜的是,那紅包輾轉了幾天,還得落到母親們的口袋裏。她們準備好了一大堆酸水向你傾倒,把家裏緊巴巴的財政開支一筆一筆地算給你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恨不能把心窩兒掏給你看。最後,你只能屈服了,乖乖地把壓歲錢送上,就像看着隆隆的列車脫軌,你再不能螳臂當車地挽回一樣。

領壓歲錢

1980年春節,浙江紹興柯橋農民置辦年貨。

1983年春節,山東省昌邑縣青鄉史家莊80歲老漢史學義在集市上舞綵球。

1984年春節,江西省南豐縣農民業餘採茶劇團的演員正在化裝,準備演出。

1983年的時候,富強粉、小雜豆、花生米、黃油等都還是限量供應。那之後,便取消了憑票採購,老百姓年夜的餐桌開始豐富起來,糖醋排骨、酥紅的扣肉、豬下水、粉條腸子……滿滿當當地擺了一桌。

年夜飯象徵着美滿團圓,是心與心交接的所在。什麼世事無常,盛宴必散被大家通通拋諸腦後,觥籌交錯伴着焰火聲聲,酒杯一碰便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春聯窗花貼上了,老人兒女團聚了,喜氣在屋子每一個角落漾溢開來,那種家人間的體貼和感動,用任何語言來描摹都是蒼白的。

放鞭炮

1986年春節,吉林長白山區二道白河一戶農民在家門口燃放爆竹。

元宵節買燈籠

春節期間佈置喜慶的商場

大年初一穿新衣

河北省安平縣河槽村一農戶的家裏已打掃乾淨,正在張貼春聯

1983年首屆春晚

一家人在電視前看春晚

春節將近人們會買些假花來佈置房間

穿上新衣去拜年

每到春節家裏總會添置一些大件

農村趕集購置年貨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專屬記憶,關於春節的點點滴滴,在每個人心裏有着不同的畫面。或許不是年味越來越淡了,只是過年最開心的不是我們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