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週末喫晚飯時,老爸很認真地對我說:“你們一星期帶孩子練三次劍太多了。小點說,練劍是他自己選的,但沒想到會這麼苦。我覺得你們可以讓他少練點,小點剛上學,別讓孩子過得太苦。”

這話讓我火冒三丈。爲什麼別家孩子能做到,就小點一個人覺得苦呢?

小點看我生氣的樣子,一個晚上都不敢怎麼靠近我。我覺得這件事有必要慎重對待。

02

同事的女兒努努學跳舞,經常喊苦。這話聽多後,連她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與孩子的堅持有沒有必要,內心特別煎熬。但是,有一件事情改變了她的想法。

有次,努努到大劇院表演。演出結束後,女兒摟着她的脖子甜甜地說:“媽媽,謝謝你幫我選擇了舞蹈,讓我有機會站到舞蹈臺上。”

從那之後,她就注意觀察孩子。儘管孩子和以前一樣,每次練舞前都說不想去,但每次練完後卻是笑着出來的。這說明,努努是能從舞蹈中獲得樂趣,只是去之前,訓練過程的艱辛讓她產生了畏難情緒。

03

我覺得練劍如果真的給孩子帶來過度的身體和心理負擔,是必須要調整一下練習的節奏。但如果只是孩子心理上怕喫苦,那這件事還是需要堅持的。

我注意觀察過孩子。小點每次練劍回來還是有體力玩,看電視,極少萎靡不振,更不會累得倒頭就睡。

另外,他還經常興奮地告訴我,他在練劍中心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放假回家,跟別的小朋友打打鬧鬧時,會拿一根木劍比劃,用的動作全是在擊劍課上學到的。晚飯前,我們招呼他喫飯,他自己還做一套擊劍動作,樂在其中,不肯喫飯。

這些都說明小點在體力上是可以接受一週三次的課程,在心理上雖然覺得高強度的運動有點苦、有點怕,但實際上他內心還是喜歡的。

他之所以說苦,一方面是因爲苦與樂交織在一起,很難分辨;另一方面是因爲他沒有想到要掌握一項技能需要付出這麼多汗水,這樣的付出超出了他的預期。

04

於是,我決定當天晚上和小點就這問題談一談。我是這樣引導他的:

小點:媽媽,我喜歡看奧特曼,我覺得奧特曼特別好玩。

我:我也喜歡,媽媽小時候就是電視迷。

小點:那我以後就叫你電視迷。

我:好啊!那你看電視開心嗎?

小點:開心!

我:那你練劍時候基礎班定級過了,得到了“金盔劍士”的稱號開心嗎?

小點:開心!

我:你覺得看電視的那種開心更開心,還是得“金盔劍士”的開心更開心?

小點:呵呵。(小點識破了我引導他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得“金盔劍士”更開心吧!(不好意思地)

在這番談話之前,孩子也許的確覺得練劍苦。但和我交談之後,他猜破了我說這話的目的,同時也意識到練劍其實是能給他帶來真正快樂的,所以他爲之前抱怨練劍苦而感到不好意思。

家長跟孩子聊天時,要給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比如,家長可以問“練劍的時候,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開心嗎?”“你又會了一項新本領,爲自己感到驕傲嗎?”如此,通過正向的問題來引導孩子體會做這件事情本身的樂趣。

有的家長習慣一見到孩子,就問“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這其實是在引導孩子把寫作業當成任務,這樣孩子做起作業來又怎麼會開心呢?

有的家長,孩子才上幼兒園就對孩子說:“以後上小學就苦了,珍惜現在的快樂時光吧!”殊不知,這是引導孩子跟學習結仇。

如果我們還沒有問,就自己預設這是一件很苦的事,然後再問孩子苦不苦,他自然會覺得苦啊。

05

任何一項技能的獲得,都必然離不開艱苦、重複甚至是枯燥的練習。所以,孩子抱怨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一味否定他的感受,反而對他成長不利。

之前小點練鋼琴時,總是說:“媽媽好難,好難”。剛開始,我訓斥他說:“哪裏難?不難,不都是這樣嗎?”結果,兒子還是繼續說難。後來,我轉變了態度,表示理解他的難,並且願意跟他一起克服。這時,他反而因爲感受被別人理解而釋然了,不說了。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說出他的體會。譬如說,高強度的訓練很累啊?這樣,孩子會有一種被讀懂的感覺。這樣他的情緒有了出口,反而不那麼容易覺得累。千萬不要自己不想聽孩子說苦,然後讓孩子壓抑他的感受,這樣反而會逼着他討厭做這件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