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豐島海戰之後,日軍陸軍也立即出動,駐紮在朝鮮的日本陸軍襲擊了當時位於朝鮮忠清南道牙山附近成歡驛的清軍,史稱“成歡驛之戰”,中日之間的陸戰也打響了。按照《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的約定,看到清軍出兵朝鮮之後日本也迅速增兵朝鮮,不過起義平息之後清朝便與日本會談,商量一同撤軍之事。

陸戰輸得更慘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豐島海面偷襲了清軍運兵船隊,給清軍造成重大傷亡。雖然當時清軍艦隊也有“濟遠”和“廣乙”兩艘巡洋艦護航,但終究寡不敵衆,敗下陣來,中日甲午戰爭也由此而起。

豐島海戰之後,日軍陸軍也立即出動,駐紮在朝鮮的日本陸軍襲擊了當時位於朝鮮忠清南道牙山附近成歡驛的清軍,史稱“成歡驛之戰”,中日之間的陸戰也打響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朝鮮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按理說是不應該有日軍駐紮在朝鮮的。但是在1882年朝鮮爆發了壬午兵變,日本藉口本國僑民被殺而軍事介入其中。雖然清軍很快壓制住了日軍,但是在之後的《濟物浦條約》中日本卻獲得了在朝鮮駐軍的權力。

1884年年底朝鮮開化黨又爆發了甲申政變,清軍武力介入其中,日本也欲參與其中。1885年中日簽署《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其中規定:

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執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此條款直接承認了日本和清國擁有一樣出兵朝鮮的權力,爲日後甲午戰爭埋下了伏筆。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緊急向清廷求援,而日本也順勢慫恿清軍入朝戡亂。於是自6月6日起,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從海路登陸朝鮮,準備鎮壓起義,同時根據1885年《中日天津會議專條》通知日本。

不過到6月10日,朝鮮政府就和起義軍在全州達成和議,東學黨起義平息。但得知消息的清軍仍舊不敢掉以輕心,於是繼續按照計劃增兵朝鮮,到六月底駐朝清軍總數達到2465人,主要駐守在牙山。

按照《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的約定,看到清軍出兵朝鮮之後日本也迅速增兵朝鮮,不過起義平息之後清朝便與日本會談,商量一同撤軍之事。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此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早已決定拿下朝鮮,便拒絕了清國撤軍的要求,反而表示要推動朝鮮內政改革,意圖讓朝鮮脫離清國控制。

對此清廷十分氣憤,斷然拒絕了日軍的要求,清朝國內主戰之聲也日益高漲,光緒帝更是極力主戰,要教訓下狂妄的日本。

其實日本根本沒有談判之心,在中日談判期間日本一直在增兵朝鮮,到開戰前夕日本在朝鮮兵力已經多達8000多人,數倍於清軍。

1894年7月23日,日軍襲擊漢城,控制了朝鮮政府和王室,清軍駐漢城守軍不敵而逃,駐守漢城的清軍主帥袁世凱更是化妝逃回國內。兩天之後豐島海戰爆發,五天之後成歡驛之戰爆發。

平心而論,成歡驛之戰的失敗還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日軍此戰投入的兵力是清軍的兩倍以上,清軍不敵也是可以理解的。

成歡驛之戰失敗後,清廷迅速調集毅軍、盛軍和練軍共13526人緊急入朝,與從成歡驛敗退的清軍一同駐防平壤。

1894年9月15日,日軍完成對平壤的軍事包圍,平壤戰役打響。

在戰役打響之前,清軍在平壤城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而且清軍的武器也很先進,並不比日軍遜色,在戰役開始之初清軍成功地挫敗了日軍的進攻,給日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但是此時的清軍雖然武器先進,可依然是一支封建軍隊,整個戰鬥意志和兵員素質都跟不上節奏。清軍士兵在射擊時根本不瞄準,對準一個大概方向就放槍,如此彈雨般的射擊確實讓日軍無法接近,然而也導致清軍彈藥消耗過快,開戰不到兩天時間清軍彈藥就已經快告罄了,主帥葉志超棄城而逃,只剩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奮力抵抗,最後兵左寶不幸中炮犧牲,平壤很快陷落。

而葉志超在逃跑過程中也是慌不擇路,在逃跑當晚又遭遇日軍伏擊,清軍陣亡2000餘人,被俘500多人,葉志超則率殘部狂奔逃回遼東。


(被俘清軍)

平壤失陷之後,日軍兵峯直抵鴨綠江畔,戰爭形勢從保衛朝鮮變成了自我防衛,李鴻章極爲震驚,趕緊調集3萬人在鴨綠江沿線佈防,此時日軍兵力不過1.5萬人。

按理說這麼多沿江防守,攔住日軍應該不成問題。但就在1894年10月24日夜,日軍於虎山處架起浮橋渡江,清軍竟毫無察覺。

翌日凌晨,完成渡江的日軍對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擊潰馬金敘和聶士成所部,其他駐防清軍聞聽日軍已經渡江的消息後望風而逃,日軍兵不血刃便佔領了九連城和丹東,正式攻入遼東。

隨後在11月5日,日本陸軍和海軍聯手發動了金旅之戰。此戰日軍投入絕對兵力,陸軍在海軍的支援下猛攻金州和旅順。

雖然此戰清軍的抵抗較前幾場戰役更加頑強,但由於指揮不當和主帥相繼逃跑,金旅之戰在打了16天后也以清軍的失敗告終。而在這16天中,日軍還休整了10天,也就是說金旅之戰滿打滿算只打了6天時間,至此甲午戰爭的陸戰基本結束。


(甲午戰爭示意圖)

而在拿下旅順之後,日軍在旅順城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殺害城內無辜百姓2萬多人,暴行令人髮指。

縱觀整個甲午戰爭,清軍在陸戰中是一路潰敗,一點像樣的戰績都拿不出手,完全被日軍碾壓,無情碾壓,表現甚至還不如海軍呢!海軍好歹還敢和日軍硬鋼,而陸軍則是一觸即潰,各種先進武器成爲擺設。


(甲午戰爭被日軍佔領的清軍炮臺)

甲午戰爭的失敗完全就是制度上的失敗,清軍內部派系不一,配合無序,軍隊訓練方式落後,主帥畏戰,甚至後勤保障都由各軍自己籌集,如此軍隊何以不敗!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着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朝最後的中興被徹底終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