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段輕盈,長袖善舞,楚楚動人惹人憐;扮相俊俏,嗓音渾厚,氣宇軒昂惹人愛。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神韻在粵劇名伶鄧碧雲身上完美地融合。她能文善武能反串,被譽爲“萬能旦後”。

鄧碧雲是粵劇文化中的重要傳播者,也是三水有名的鄉賢。鄧碧雲一生投身在粵劇舞臺,廣開戲路,創作了一個又一個深入人心的舞臺形象,堅守創新的精神影響着三水粵劇藝人,且在外不忘故鄉情,關注家鄉發展建設,捐資義演籌資近60萬元辦學校。

一生堅守粵劇,激勵三水粵劇人

衆人只識“媽打”,卻鮮少人知曉其粵劇輝煌經歷。

鄧碧雲是從白坭文山村走出的粵劇名伶,爲村民樂道的有名鄉賢。她曾是粵劇界中傳奇人物,爲粵劇歷史添上了濃墨豔彩的一筆。

1926年,鄧碧雲出身于軍人家庭,其父鄧漢興曾任民國粵海軍中將。1938年,自小喜愛粵劇的她,父親爲其請廖了了爲師,教她唱戲,主要在海珠戲院、平安戲院演出。隨後投粵劇名伶肖蘭芳門下習藝,與羅豔卿、芳豔芬、林家聲等是同門師弟妹。

1941年,日寇侵華香港淪陷,鄧碧雲暫時搬至澳門居住。她苦練基本功,以出色的粵劇表演而名聲大噪,芳名響遍澳門。在《血染紫蘭臺關麗珍問吊》一劇,鄧碧雲飾演關麗珍一角,在“殺妾”一場中入戲三分,令人憐香淚下,博得了臺下觀衆一致好評。

鄧碧雲在粵劇團輾轉演出,一步一個腳印不懈地奮鬥,由“梅香”角色成爲了劇團臺柱。1944年,鄧碧雲首次在陳錦棠開辦的錦添花劇團擔任正印花旦,聲名鵲起。

1949年,鄧碧雲到香港組建碧雲天劇團,做當家花旦,創作、主演了衆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如《碧海狂僧》,《多情孟麗君》,《牛郎織女》,《花王之女》。同時與名角合作,與羅劍郎、梁醒波主演的《雄寡婦》、與何非凡主演的《花月寺牆紅》等,奠定了粵劇界地位。

碧雲天劇團的廣告海報

1977年,鄧碧雲重組碧雲天劇團,回到粵劇舞臺,反串小生,戲路寬廣,以詼諧見稱。她和羅豔卿合作演出最後一唱戲《新風飛臨野鶴家》,便退出了粵劇劇壇。

鄧碧雲刻苦堅守粵劇事業,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三水粵劇藝人。“鄧碧雲是粵劇發燒友的模範,平喉、子喉都能兼顧,男角、女角駕輕就熟,追求藝術的執著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尊重。”粵曲星腔的非遺傳承人李月友常常回看鄧碧雲的粵劇、粵語長片,學習她的風範。

廣開戲路,成就“萬能旦後”美譽

鄧碧雲不斷開拓戲路,尋找創作突破,走上電影、電視銀幕。對於“影人”身份,鄧碧雲依然是成功的,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成就了“萬能旦後”美譽。

1950年,鄧碧雲投身電影圈,主演了第一部電影《風火送慈雲》,見證並參與了香港電影走向成熟的過程。香港電影經歷了萌芽期和崢嶸期後,在20世紀60年代日益成熟,並在70年代步入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其中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是粵語片的盛產期。

截至1967年,鄧碧雲共演出250部電影,大部分是爲戲曲片,包括《風流天子》、《楊八妹招親》、《美人計》、《望兒亭》、《三姐下凡》等,刁蠻媳婦、傻大姐,順德“媽姐”等形象最爲深入民心。

藝術創作永不止步。1968年,鄧碧雲參演了第一部電視劇是《幼吾幼》,轉向電視發展,先後主演過多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大部分角色是母親的角色。

1980年,鄧碧雲的電視演員身份達到巔峯。她飾演無線電視短劇《季節》中的慈母形象深入民心,獲得“衆人媽打”的美譽,享譽省、港、澳的影視圈。

鄧碧雲的爲人如同她的戲一般受人讚揚。她樂於提點後輩,在電視圈的十多年,備受後輩愛戴,電視演員沈殿霞、羅嘉良等都讚美過鄧碧雲的爲人。她更樂於扶植粵劇新人,阮兆輝、文千歲、尹飛燕、梁漢威等曾活躍於香港粵劇界的大老倌,都在碧雲天劇團習藝培育而起。

鄧碧雲出色的表演,在舞臺銀幕上塑造的衆多人物形象仍深深印刻在世人的心中。2001年4月,香港郵政署特別推出了一套紀念8位昔日飲譽影壇的明星的郵票,鄧碧雲就是其中之一。這套郵票配合以影星爲主題,特別打上兩重齒,中間的齒孔向內彎曲,模擬電影院的銀幕,令郵票上描繪的男女影星活現在觀衆眼前。

2001年4月,香港郵政署特別推出了一套紀念8位影壇明星的郵票。該郵票是鄧碧雲與新師馬曾。白坭鎮供圖

不忘故鄉,捐資義演籌款60萬元

退出舞臺的鄧碧雲踏上了慈善事業路,爲家鄉建設捐資出力,一直熱心家鄉事業,體現了一名鄉賢的家鄉情懷。

1984年春節前,鄧碧雲復出粵劇舞臺,和鳳凰女合作在香港義演《豔女情癲假玉郎》,爲三水華僑中學的建設籌得了近60萬元。據參與籌資人士回憶,當時僅安排了一場演出,但由於觀衆尤爲熱情,鄧碧雲再增加了一場粵劇演出,爲家鄉籌款出力。

鄧碧雲雖遠在外,卻總爲華僑中學建設奔走,回到三水參加1984年學校的奠基以及1985年落成典禮。“她首先回到家鄉文山村,看望父老鄉親,逗留了兩個小時左右。”其侄子鄧旭榮回憶。

鄧碧雲心繫家鄉教育事業。1985年,她與三水同鄉會回到三水參加華僑中學落成典禮。

不僅如此,鄧碧雲的家人以母親名義捐款予香港的慈善機構,多家中心以鄧碧雲爲名,包括位於大埔廣福邨的保良局鄧碧雲紀念幼稚園、位於石硤尾一所仁濟醫院的長者中心。

鄧碧雲一生投身在粵劇事業,創造了屬於她的粵劇時代,而她的粵劇情懷也影響着一代代白坭人、三水人,粵劇文化在三水得到了廣泛推廣。

視鄧碧雲爲偶像的李月友堅持每週到白坭中心小學,開展粵劇授課,培養出越來越多愛粵劇的孩子。自2014年年底,白坭中心小學在三水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牽頭下掛牌“佛山市少兒曲藝培訓基地”“三水區少兒戲曲培訓基地”和“三水區粵曲星腔培訓基地”,開設“粵曲小組”和“星腔小組”,培養學生學習粵曲。今年,白坭中心小學入選市首批“粵劇特色創建基地學校”。

目前,白坭鎮正在籌建“碧雲戲臺”,傳播粵劇文化。鄧碧雲對粵劇的創新堅守,鼓舞更多人投身粵劇事業,關心家鄉捐資義演,激勵更多鄉賢,她的故事將爲越來越多人傳唱。

文/佛山日報記者盧鈺儀

編輯/陳玲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