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漕粮往京城运输,不是每个县零散的运过去,而是有一个集中的交兑地点,在这里由专门的官员对粮食的数量、品质进行检验,这个地点被称为“监兑分司”。并且由于临卫河的缘故,在清朝光绪元年的时候,还把今天的南徐村东厂、西厂一带划给了邱县,作为存放上缴漕粮和饲草的地方,把原村名银家圈改为了东厂,在此村以西的邱县厂称为西厂。

大家在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里,一定会对漕粮一词不会陌生,如果了解的再多一些,也知道漕粮是古代的时候特别是元、明、清时期运往京师的税粮,是供京师皇帝、官员、居民、军队吃喝、发放俸禄之用。可能了解更多一些的,也知道我们馆陶县的卫运河也是用于漕粮运输的,但是关于怎么运、运多少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今天就捋一捋馆陶与漕粮的事情。

在说馆陶之前,先说明一件事情,就是明清时期,并不是全国所有的省份都承担漕粮,到了清朝时有8个省承担着漕粮,分别是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

也就意味着,当时的山东省馆陶县、邱县是需要上缴漕粮的,而隔壁直隶省大名府的大名县以及广平府的广平县是不需要缴漕粮的。当然也不必在这一点上为承担漕粮的省份叫屈,他们不缴纳漕粮但是需要缴纳地丁税。

下面再来看看馆陶县在哪些方面与漕粮有关系

一、卫河是漕粮的运输通道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有了疑问,明清的漕粮运输不是京杭大运河吗,从元朝时就在临清取直南下不经过馆陶了,怎么还说流经馆陶的卫河是漕粮运输的通道呢?

其实走京杭大运河的漕粮仅仅是除了河南省以外的7个省,河南省以及山东省东昌府的漕粮还需要在卫河运输。

老地图上的东厂、西厂

并且由于临卫河的缘故,在清朝光绪元年的时候,还把今天的南徐村东厂、西厂一带划给了邱县,作为存放上缴漕粮和饲草的地方,把原村名银家圈改为了东厂,在此村以西的邱县厂称为西厂。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时候重新划回馆陶县。村名仍为东厂、西厂。至于为何要选择在这一带。在清朝时期,东厂村附近的卫河有几个大的河湾,适合较短的直线距离内展开更多的船只,便于装卸漕粮。后来在某次河堤大修中,才将这个河湾挡在了大堤之外。这个河湾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卫星地图上还清晰可见。

同样的道理,冠县为了交纳漕粮方便,还在今天的大名县金滩镇旁边建了一个村子,叫做冠厂村。至于为何建在那里,就是因为下面这个因素。

冠厂村

二、曾经作为漕粮的交兑地点

漕粮往京城运输,不是每个县零散的运过去,而是有一个集中的交兑地点,在这里由专门的官员对粮食的数量、品质进行检验,这个地点被称为“监兑分司”。别小看这个监兑分司,虽然级别不高,也就是七品、八品的样子,可是油水大啊,监兑分司大概在每个有漕粮的省份有一个。对于河南省来说,选择交兑地点比较困难,由于离京杭大运河比较远,只能选择在卫河进行运输。但河南省境内的卫河有时候水量不足,因此河南省的漕粮交兑地点被就被确定在了直隶省元城县小滩镇,即今天的大名县金滩镇。

监兑分司主要组成及职能

一个省的漕粮都往这里运,该有多少人?多少钱?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小滩镇上就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况,官员腐败、地痞恶霸横行。后来就在一些官员的建议下把监兑分司迁到了馆陶县,位于今天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北门外,这一年是明万历十二年。不过好景不长,由于馆陶县穷了很久了,忽然接到了这一肥差,“膨胀”了,“不知馆陶久冷乍热,贪恶成甚,且道路辽远,故今复移之。”意思是没想到馆陶县之前长期得到冷落,突然出现这么热闹、繁荣的场景,贪污以及作恶的人比小滩镇还要多,再加上到馆陶比到小滩路途要远上一些,所以在十余年后的万历二十八年又把监兑分司移回小滩镇。

上个世纪60年代时的金滩镇,此时卫河还未取直

三、馆陶自身承担的漕粮

前面说了,馆陶县位于有漕粮的省份山东省,那么每年需要缴纳多少漕粮呢。估计每个时期、每年缴纳的量都不同。根据雍正年间的《馆陶县志》记载,当时的漕粮需要缴纳:

九千五百一十六石八斗六升八合二匀四抄。

除了粮食之外还要承担盖漕粮的芦席以及运粮军的费用,折色银:一千一百五两五钱六分九厘三毫二丝六忽四微一织六沙六尘六渺。

雍正版《馆陶县志》记载的承担漕粮数量以及漕粮储存位置

全县收上来的漕粮存放在馆陶县城东北角的仓廒里,等按数量收集完成后,就起运至小滩镇进行交付。清朝的漕粮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停止征收,改为地丁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