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10月24日,由吉林藝術學院青年作曲家邢依楠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四季·草原》在2019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中國作曲家作品音樂會上傾情奏響,作曲家繼2018年作品《祭Ⅱ》之後,再一次爲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呈現了一部精美的電子音樂臻品。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古老的蒙古族民歌《四季》,以蒙古族代表性樂器馬頭琴爲主奏樂器,並對具有強烈蒙古族民族符號的呼麥、口絃琴、長調等藝術形式進行了前期的採樣與編輯,用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手段,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藝術,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呈現了一幅富繞壯美的草原畫卷。

十月金秋,又添捷報。2019年10月24日,由吉林藝術學院青年作曲家邢依楠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四季·草原》在2019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中國作曲家作品音樂會上傾情奏響,作曲家繼2018年作品《祭Ⅱ》之後,再一次爲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呈現了一部精美的電子音樂臻品。

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自1994年起,歷經25載砥礪前行,已經成爲中國電子音樂發展的縮影和品牌標誌,亦是令國際電子音樂領域高度關注的發展亮色。作爲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品牌演藝”資助項目,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的聲望已在20載中蜚聲國際。

《四季·草原》——爲馬頭琴與電子音樂而作。作曲:邢依楠(吉林藝術學院);馬頭琴:包新宇(吉林省前郭縣民族歌舞傳習中心)

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古老的蒙古族民歌《四季》,以蒙古族代表性樂器馬頭琴爲主奏樂器,並對具有強烈蒙古族民族符號的呼麥、口絃琴、長調等藝術形式進行了前期的採樣與編輯,用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手段,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藝術,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呈現了一幅富繞壯美的草原畫卷。全曲分爲四部分,春、夏、秋、冬。

整部作品將草原的四時之景通過電子音樂的作曲技法和表現手法得以多角度的細緻描繪,蒙古族特色的音樂元素與電子音樂材料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既包涵了對於遼闊草原的讚美,又飽含了對於祖國綠水青山的熱愛之情。

該作品在此次180部參選音樂作品中脫穎而出,契合了2019年國際電子音樂節“輻射”的主題,向世界傳遞了電子音樂之美,中華錦繡山河之美,又對我國當下踐行文化自信的舉措中形成國際音樂舞臺上的有力呼應。

作曲家簡介:

邢依楠

青年作曲家 碩士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作曲系講師

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音樂學會會員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計算機音樂創作組評委

出生於音樂世家,四歲開始學習鋼琴,2001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作曲專業,中國首屆電子音樂作曲專業畢業生,師從於作曲家張小夫教授、劉思軍教授。多年來,他始終致力於數字音樂創作、數字媒體互動領域的探索與教學研究,並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音樂節中斬獲大獎,作品多次在國內外音樂會中展演。

演奏家簡介:

包新宇

(班布爾)蒙古族 國家二級演奏員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馬頭琴樂團首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