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人們經常把未出嫁的少女稱爲“黃花閨女”(或“黃花女”、“黃花幼女”)

這裏的“黃花”指的菊花。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爲菊花有貞節的品格,所以又叫做“節花”,人們也愛用“貞”來讚美菊花。

菊花中黃色居多, 而“黃花”一詞凸顯顏色鮮豔,可以更直接的表現出花季少女的心靈純潔和婉婉動人。經過文人的加工,便有了“黃花閨女”這個詞了。

相傳,“黃花閨女”來源於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據說這位公主美貌非常,一次無意間梅花落在了她的額間,更是稱得其嬌豔無比,後來她便常常貼這“梅花妝”,但梅花有時節性,所以後來便用花粉染制,並漸漸民間也開始盛行開來。

這些用黃色花粉染制而成的飾物被人們稱爲''花黃'',而貼這“花黃”的又往往是未出閣的少女,所以,後來就有人把''花黃''兩字顛倒,用在''閨女''一詞前面,構成''黃花閨女''一詞。

另外,古詩木蘭詞裏,也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黃花閨女實指未出閣、待字閨中的少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