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GES2018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

近日,民辦教育界來了一場不小的震盪,先是民辦幼兒園上市被叫停,緊接着,耒陽市大班額、西安市民辦中學“掐尖招生”、銀川市民辦中學違規收取“擇校費”等突出問題受到教育部通報批評。

“這是民辦學校容易犯的毛病,一是想獲利,二是辦學積累比較少,容易出現不規範。”12月3日,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執行會長孫霄兵在GES未來教育大會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應把辦教育當成做生意,“整天想着上市、投資”,而更應以教育家的身份定位自己,才能和公辦教育相得益彰,共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從“國家辦學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民辦學校佔總數1/3

近年來,民辦教育發展迅速。在GES未來教育大會上,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辦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海濤展示了一組數據,40年來,民辦教育從“國家辦學補充”逐步成長爲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全國民辦學校共有17.76萬所,約佔全國學校總數(51.38萬所)的1/3;民辦學校在校生5120.47萬人,約佔全國學生總數的1/5。

在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看來,民辦學校的壯大是國家發展的必然產物。

“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產生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所以按照原來政府的規劃,在某一個地方建了學校,已經不能夠和人口流動相適應,所以民辦教育首先在我們改革開放的地區誕生。”劉長銘說道,之後爲滿足人們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民辦教育以其靈活的特點快速適應,成爲公辦教育之外的另一種教育形式。

順應時代發展,公辦民辦理應相互補充,共融共生,但事實上,近年來公辦民辦學校間相互“搶生源”、“搶師資”現象並不少見,甚至部分地區出現民辦學校對公辦學校的“絞殺”。

“可能在招生、教師身份等的具體問題上二者會產生衝突,但是總體來講,公辦民辦應該是互動互補,‘公’‘民’並舉。每個辦學者都不應以衝突爲目的,要避開衝突,做自己擅長的。”孫霄兵表示,兩者要趨近,而不是趨同。

經過長期實踐,中國教育學會高中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格致中學校長、上海市格致教育集團理事長張志敏發現,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完全可以融合發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以我們集團爲例,集團內7所學校,有2所就是民辦,但當初公辦學校學區化、集團化發展的時候,我們也是排斥民辦學校的。後來深入瞭解到,實際上民辦學校辦學跟公辦學校辦學脫不了干係。”張志敏解釋道,因爲現在民辦初中比較多,而好的優質高中都在公辦,所以民辦學校在招生培養、一體化育人方面有有許多相關聯之處。而且從基本層面上看,很多民辦的學校都是公辦的資源,比如許多民辦學校的校長都是公辦學校退休的名校長。另外,最初發展的一批民辦學校,它是借公辦教育的資源,所以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都是不能跟公辦教育割裂的。

“我們不能把公辦、民辦看成勢不兩立的。它是一種良性的競爭。”張志敏表示,不管民辦、公辦,它的辦學規律是一樣的,不是求功利,育人的規律必須要遵循。

民辦學校未來路:打破過度逐利,追求高質量

但相比於公辦學校的長期積累,只有幾十年經歷的民辦學校還是表現出一些經驗不足,在摸索的過程中被詬病“過度逐利”“管理混亂”等。

對此,孫霄兵強調:“現在民辦學校要突出舉質量大旗”,“辦精品、高質量學校,把資源用在培養人才上,提高老師待遇,買好的儀器設備,聘好的管理人員,把學校各種設施設備高標準化”。

他以西湖大學爲例,指出這類學校的特點是“高投入,高級人才的凝聚力,而且有鮮明的目標。”

“我希望中國的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要做定位上的調整,把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的強項、長處都發揮出來。” 孫霄兵表示。

而對於民辦學校的過度逐利,他指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實質上是對整個民辦教育界“提了一個醒”。

“現在是學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也要注意。”他說,我們需要在制度上讓民辦學校的質量標準樹立起來,把教育的質量,培養人才的要求放到最重要的地方,“這是我們爲什麼要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民辦學校的核心,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目的是爲了育人”。

除了從政策制度以及理念上規範民辦教育的逐利傾向,在民辦教育缺乏辦學經驗上,張志敏則提出,要打破原先存在的成見或者是政策壁壘,民辦公辦間要建立互相融合的,共同培養師資的機制。

“民辦學校的老師主要是靠自己的探索和摸索在做的,而公辦學校有好的傳統和教風,通過學校自我培養機制能夠代代傳承,所以當公辦和民辦的師資、身份的鴻溝已經彌平時,更重要的是師資校本的共同研修、師資的共同培養,做深度融合。”他建議,比如民辦學校招聘的老師可以到公辦進行一年浸潤式的代教,然後第二年回去,三年之後教師覺得還要提升可以再回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