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涂节揭发检举胡惟庸谋反,这个时候,胡惟庸在给刘伯温送药的时候,逼迫大夫下了毒的事情,才大白于天下,朱元璋将胡惟庸等人尽数处置了。朱元璋为了对付在明初造成大麻烦的淮西勋贵们,他无法直接动手处置他们,害怕激起兵变,于是将刘伯温放到他们的对立面制约他们,最终又将刘伯温的性命交给了当时的淮西新一代领袖胡惟庸手中,平息他们的愤怒。


昔日刘伯温,今日奠基石

至正十九年,彼时朱元璋还在创业阶段,听闻刘伯温与宋濂之名,求贤若渴,以礼相待。刘伯温来到了朱元璋阵营,他也没让朱元璋失望,无论是灭张士诚,还是打败程友亮,都离不开刘伯温的鼎立相助,乃至北伐中原,刘伯温也是重要谋划人之一。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


朱元璋之所以推崇刘伯温,神话刘伯温,是因为他想天下人知道,上天派遣刘伯温这样的“神人”来辅佐他,正是因为他是天选之子,是上天选定的真龙天子,而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则是奉天承运的王朝,上顺天意,下顺民心,众望所归。

昔日淮西兄弟,今日骄兵悍将

朱元璋能够顺利开国,离不开他的那些淮西兄弟们。当年朱元璋参加义军,因为郭子兴的赏识而得到发展,郭子兴起义军的地盘在濠州城,后来又占据了滁州、和州等地,朱元璋最初创业的队伍内,几乎都是淮人。这群人能征善战,为朱元璋效死力,是大明朝开国前的中坚力量。


朱元璋开国之后,这些昔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兄弟们,如今都成为了开国功勋,在大明朝的地位今非昔比,贵不可言。

李善长、徐达、汤和、陆仲亨、曹震、郑遇春、周德兴、郭英等等数十人,都是凤阳人,他们不仅是大明朝的开国勋贵,更是朱元璋的老乡,加之其他的淮西勋贵,全部以李善长为首,组成了一个淮西人的团体,他们几乎霸占了朝堂,并且对外部其他人员进行排挤,对大明朝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帝王的棋局

朱元璋杀人从不手软,但是朱元璋驭人则更加厉害。淮西勋贵必须处理,但是他朱元璋不能处理,于是朱元璋开始对此布局。

洪武三年,诸位开国功臣翘首以盼的册封终于开始了。朱元璋大封群臣,论功行赏,李善长毫不意外地被封为韩国公,年俸四千石;但是朱元璋分给刘伯温的爵位却大有深意,他仅仅被封为了诚意伯,年俸也只有可怜的二百四十石。多少年来,同为朱元璋左膀右臂的二人,开国后待遇却相去甚远,刘伯温得罪了谁呢?


刘伯温素来刚直,职责所在,则丝毫不顾及人情世故。即便是中书都事李彬贪赃枉法,李善长求情,他也丝毫不给面子,直接请旨后将李彬处死了,也因此得罪了李善长。由这件事情不难看出,刘伯温在御史台期间,虽然有效整治了淮西勋贵们,但是他也深深地得罪了淮西勋贵,自然也引起了他们的极大不满。

朱元璋曾经与刘伯温有一次重要的谈话,他问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丞相?刘伯温秉承着刚直的品质,直言三人皆不合适,并且一一说明了三人的优劣之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这一次重要谈话内容,却被三位当事人都知道了。杨宪与汪广洋并没说什么,但是胡惟庸却怀恨在心,因为他身为淮西人,对刘伯温本就敌视,加之对他仕途的阻拦,自然引得胡惟庸对刘伯温产生了浓浓的恨意。

刘伯温之死

刘伯温被朱元璋劝归,回到青田居住期间,曾上书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却在这个时候正巧有逃兵在这里造反。此时身为中书省左丞的胡惟庸,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捏造了淡洋拥有“王气”,刘伯温想要此地,图谋不轨,却不想激起百姓反抗的事件,想用“谋逆”的罪名弄死刘伯温。朱元璋相信了胡惟庸的话,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吓得刘伯温赶紧赶往京城,再不敢在青田停留片刻,以此来安朱元璋的心,不敢做任何申辩,只是一味的自责。

洪武八年,刘伯温病情始终没有好转,朱元璋表示对刘伯温的关心,亲自派人去给刘伯温送药。君臣之间感情深厚,朱元璋派人送药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朱元璋派的这个人,却大有深意。


直到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涂节揭发检举胡惟庸谋反,这个时候,胡惟庸在给刘伯温送药的时候,逼迫大夫下了毒的事情,才大白于天下,朱元璋将胡惟庸等人尽数处置了。

朱元璋的谋划

朱元璋为了对付在明初造成大麻烦的淮西勋贵们,他无法直接动手处置他们,害怕激起兵变,于是将刘伯温放到他们的对立面制约他们,最终又将刘伯温的性命交给了当时的淮西新一代领袖胡惟庸手中,平息他们的愤怒。

等到胡惟庸谋反事发之时,再揭露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罪行,对其进行大力整治,平息“浙东官员”的怒气,又在随后处置胡惟庸案中,去除掉淮西勋贵、骄兵悍将之患,对其余非涉案人员进行了震慑作用。

文/野史日记

参考文献:《明史》《诚意伯诰中》《明太祖实录》《行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