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變美 小喫增多 成爲市民夜宵打卡地 然而同質化嚴重 小喫品種“複製粘貼”

夜市,如何不一樣

八一夜市

接過亥時的接力棒,時間來到子時。此時,夜生活的“下半場”,在這個時段纔剛剛開始。

逛完商場、看完夜景,餓了就來到夜市逛喫;如果不想出門,拿起手機點個外賣,坐等外賣小哥將美食送上門。外賣小哥已成爲人們夜間依賴度越來越高的服務羣體,也爲拉動“夜經濟”線上消費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談到海口的夜經濟,夜市是無法避開的一個元素。2017年開始,海口將夜市改造與城市更新結合着力打造夜間經濟街區,在對原有夜市改造升級的基礎上,相繼打造了以海墾花園夜市、尋常里美俗夜市爲代表的特色觀光夜市。一時間,夜市成爲夜海口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成爲海口夜經濟新的消費熱點。

但隨着夜市發展進入“下半場”,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等問題也逐漸顯現,海南夜市如何“更上一層樓”,成爲每一位參與者必須面對的一道題。

夜市變美 美食聚集成夜經濟新消費熱點

下午6點,海大南門夜市實施封路後,熊燦和妻子推着小喫車從附近小區走出來,準備開始一天的生意。晚上七點,劉麗萍帶着兒子來到瓊臺福地美食街開始逛喫;晚上11點,金盤夜市的小喫攤主王金花賣出最後一份陵水酸粉後,準備收攤回家。

兩年前,熊燦沒有想到今天的海大南門夜市會成爲海口的一處著名美食“打卡地”;劉麗萍也沒想到曾經一個到處是佔道經營攤販,污水橫流的流動市場變成了如此規範整潔的夜市;王金花也沒想到曾經的便民疏導點能讓自己一個月收入上萬元。

一切的變化是從2017年開始的。這一年,夜市改造與城市更新結合。海口市規劃局編制了《海口市2017年特色夜市建設工作方案》,確定2017年內啓動建設龍華區海墾花園夜市等10處夜市。隨後一年多時間裏,金盤夜市、海大南門夜市相繼完成改造重新營業,海墾花園夜市、尋常里美俗夜市也開始加入到“夜市大家庭”。海口夜市成爲了夜經濟新的消費熱點。

高開低走 生意遇冷夜市進入“淘汰賽”

“如果把海口夜市的建設比作‘上半場海選’的話,那麼現在已進入到‘下半場淘汰賽’。”海口市夜市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許正章說,“好的夜市會越來越好,落後的如果不及時調整,恐怕很難趕上。”

號稱“海口最大”的海墾花園夜市在開業之初吸引大批顧客和國內外的考察團。“感覺整個海口的人都來了。”一位攤販形容當時的火爆場景。但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卻呈現出另外一番景象:用餐區域空空蕩蕩,因爲客人少,一些鋪面關門了,仍然營業的攤位收入大不如前。同樣“高開低走”的夜市還有海口的福地美食街,整個夜市後半段的冷清與前半段的熱鬧形成了鮮明對比。

隨着“競賽”的持續,“選手們”的差距開始拉開。海墾花園夜市在招商初期由於在攤位品相上沒有嚴格篩選,導致同質化嚴重。而尋常里美俗夜市在謀劃之初就打破了夜市經營餐飲的單一性,設立娛樂消費場所。

夜市同質化嚴重 需打好組合牌

在《海口市2017年特色夜市建設工作方案》中,“特色”是僅次於“夜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一市一特色”也是各夜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但從實際展現出來的效果看,各個夜市之間的特色並不明顯。

無論走到哪個夜市,海南粉、清補涼、肉夾饃、燒烤比比皆是,味道也是大同小異。商品品相重複、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這是許正章認爲目前海口夜市普遍存在的問題。“海口夜市需要賦予更多的內容,走綜合發展路線。”海口市夜市發展聯合會祕書長詹夏莉認爲,海口夜市的硬件建設已相對完善,但仍需提升軟件和服務,比肩臺灣和東南亞的夜市,讓市民遊客喫到不一樣的東西,並從夜市中找到更多樂趣。

多元化綜合發展,這一發展方向在業界得到共識。如何在兼顧顧客需求的同時讓夜市更加豐富?許正章認爲,重點要打好“A+B”的“組合牌”。“關鍵是要做好業態的配比,A就是夜市的‘標配’,B就是夜市的‘特色’,兩者可按照七三或八二來配比,差異性就出來了。”許正章說。

打造臺灣風格夜市 海口夜市尋新業態

許正章根據各個夜市的不同形態,他將海口夜市大致分從“2.0”到“4.0”三個版本。“海大南門夜市就屬於‘2.0’版本,方式原始,形式單一;‘3.0’版本就像海墾花園夜市、金盤夜市,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業態依然很單一;‘4.0’版本就像尋常裏夜市,不僅具備前面夜市的優點,而且業態更加豐富。”

目前,許正章參與設計的海口“寶島市集”夜市正在開工建設,這是一家以臺灣美食爲主打的夜市,也被許正章定義爲海口夜市的“5.0”版本。這個夜市不僅避開了現有夜市存在的諸多問題,而且在業態上更加豐富,“夜市主打小而精,不僅有地道的臺灣美食,而且劃設小商品區和酒市,最主要的具備演藝功能,將引入街頭藝人表演。”

“寶島市集”夜市預計今年12月開門迎客。許正章希望能將這一夜市打造成“連鎖夜市”,逐步向海南其他市縣鋪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