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名同学因同病相怜义结金兰,都是蒋介石心腹,成土木系核心人物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这是一首充满杀气和霸气的诗句,名字叫《述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蒋介石。这是他1909年在入东京振武学校,也就是日本士官预备学校读书时写的诗。因为当时赴日的学生跟不上日本的正式学校课程,于是,日本专为中国人设立了补习班式学校,在陆军方面,有成城学校、振武学校。
当时的日本是个强国,而中国是个弱国,日本的教官根本瞧不起中国人,这使蒋介石大受刺激,便愤然写了这首诗述志。其中“力不如人万事休”,充分反应蒋介石对于武力重要性的认识。于是在以后的生涯中,蒋介石十分注意武力的建设。
蒋介石的用人标准主要有所谓浙、保、黄三系,即江浙籍贯、保定与黄埔军校毕业。而黄埔系又主要分为黄埔长官系和土木系。黄埔长官系以曾经的黄埔总教官何应钦为首,其成员阵容强大,包括胡宗南、顾祝同、杜聿明、宋希濂、王敬久等将领。
土木系则以陈诚为首,其起家部队为十一师和十八军,因十一合起来为土字,十八合起来为木字,所以这一派系被称为土木系。陈诚既是土木系的老大,也是核心人物,而仅次于陈诚的土木系核心人物则是罗卓英。罗卓英为什么能够深受陈诚的器重与赏识呢?
罗卓英于1896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7岁入乡私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1918年罗卓英中学毕业后决定从军,报考当时最好的军校—保定军校,该校是北洋政府在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原址上创建的,因学校位于保定,所以被称作保定军校。
罗卓英的文化课很好,但是他身材矮小,讲着一口考官听不太懂的广东话,所以没有考上,这让他十分懊恼,这时候显示了罗卓英坚强的性格,他没有放弃,终于于1919年考上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在这里他遇上了身材同样矮小的陈诚。
当时的保定军校以北方人居多,出身浙江的陈诚和出身广东的罗卓英被北方的同学划作南方人,而且他们两人又都身材矮小,在队列中两人排在末尾,而且两人都经历了一番挫折才考上了保定军校。
陈诚,字辞修,于1898年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比罗卓英小2岁,1919年他决定报考保定军校,但因考试成绩差,身材矮小,不能录取。但是陈诚没有放弃,他找到了时任国会议员的同乡杜志远,经杜志远向陆军部军学司司长、主试官魏宗翰疏通,以备取生名义进了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
由于同病相怜的缘故,两人越走越近,陈诚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能说会道,说起话来一套一套,两人交流越多,罗卓英就对陈诚佩服越深,两人在保定军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保定军校义结金兰,但是比陈诚大2岁的罗卓英,在义结金兰时认陈诚为大哥,自己甘当小弟,自此追随陈诚。
而陈诚对蒋介石极其忠诚,蒋介石于军国大计最为倚重陈诚,其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向为世人所习闻。而众人亦呼陈诚为“小委员长”,可谓位高权重。
当陈诚成为蒋介石的红人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兄弟罗卓英,随着陈诚逐步高升,罗卓英也步步高升,两人都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也都是土木系的核心人物,而罗卓英则成为陈诚最得力的干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