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66年,在新罗已经灭掉百济,日本也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与高句丽结盟的条件下,高句丽内部居然还出现内乱,这正是灭掉高句丽的大好时机,自从隋朝开始,已经几代人花费大力气来灭高句丽,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眼看如今希望就在眼前,李治十分兴奋,派李世𪟝与薛仁贵前往。这次战争的胜利,让高句丽不敢再次轻易冒犯唐朝,所以唐朝也得到一段时间安稳日子,这段时间里,唐太宗命令薛仁贵在玄武门做右领军中郎将,负责好好镇守玄武门,这一守,就守到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继位,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在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厉害人物,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上千年,今天依旧有很多人记得他们的传奇故事,比如在唐朝时期,有一个让人家喻户晓的大将薛仁贵,时至今日,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心中铭记。


究竟是什么样的厉害角色,能够在上千年后,人们依旧念念不忘呢?今天我将从历史的角度有来还原一下这个英雄的传奇一生,让后人对其有更多深入了解。

等待时机光宗耀祖的薛仁贵

薛仁贵出生于隋朝末期,原名薛礼,字仁贵,他家是河东薛氏,在当时属于名门望族,祖上几辈人也一直是当地做官的,可惜薛仁贵这人比较命苦,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去世,随着父亲离去,薛家逐渐家道中落,薛仁贵的好日子还没有开始就残忍宣告结束。


没有好日子过之后的薛仁贵,心中虽然也是有理想的,一直想着重振家族雄风,做出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奈何现实十分残酷,他只能去做一个农民种地姑且养活自己。就这样时间逐渐流逝,眼看自己已经30岁,薛仁贵实在郁闷,自己天生神力,在这个时代为何就不能出人头地呢?

在郁闷之中,他想出来一个很有趣的办法,那就是想要迁祖坟,他觉得这样可以改变一下自己运气,就在他有这种想法之时,他的妻子柳氏站出来劝说他“倘若你想要功成名就,为何不去投军干出一番事业呢?如今皇帝正在亲征辽东,乃大好时机,你为何不去试一试?”

经过妻子这么一说,薛仁贵瞬间恍然大悟,明白想要建功立业,首先必须迈出第一步,要不然哪有什么机会呢?于是薛仁贵应征入伍,加入到唐朝名将张士贵的部下,这个张士贵在当时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大将,并非演义里那种奸臣,他与薛仁贵没有什么过节。


公元645年,薛仁贵终于等到李世民的到来,这一年唐太宗正式亲征高句丽,薛仁贵顺利加入其中,成为一个满腔热血为国出力的将士,但是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士兵,并没有那么起眼,想要获得皇帝重用,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自己必须有两把刷子方可。

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

加入到李世民亲征队伍中后,很快就迎来第一场战争,唐军去攻打安地城,可是这里的将士也十分彪悍,将唐军朗将刘君邛围困住以至于没有任何出路,两军交战,一旦大将被困,那就预示着战争即将结束。

眼看这场战争已经快没有希望,这时候一个神人单枪匹马而出,直接冲进高句丽军队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下一个将领人头,并且将其悬挂在自己马头之上。高句丽军队一看自己一名大将就这样被一个无名小卒斩杀,瞬间士气衰弱,所有人感觉到恐惧,对这样一名神人十分害怕。


这个人就是薛仁贵,在他的神奇操作之下,高句丽军队瞬间被吓坏并且撤退,首战告捷,薛仁贵的名声瞬间在军营中响起,他救下来的大将刘君邛也对其十分感激。不过这样的成绩还无法满足薛仁贵,他想要的是成为大将,而非一名普通士兵。

三个月后,再一次机会来领,这次高句丽号称30万大军来袭,李世民亲自率军参战,薛仁贵大展身手的时候终于来临。战争开始不久,只见薛仁贵拿着方天画戟,身穿白袍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拼命冲杀,所到之处,敌军倒成一片,根本无人能与之匹敌。


因为薛仁贵的勇猛,将高句丽军队士气大大减小,再加上唐军密切的配合,很快高句丽军队就溃败离开,这次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李世民目睹了薛仁贵的壮举,对此十分满意,打算一定要好好重用这员猛将。

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旧唐书.薛仁贵传》

此次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单独召见薛仁贵,升其为游击将军,并且赏赐其2匹马、40匹绢和10个被俘虏的高句丽奴隶,这样的待遇预示着薛仁贵的光宗耀祖之路顺利走出第一步,可是第一步走出之后,面对的就是漫长12年的守门之旅。


这次战争的胜利,让高句丽不敢再次轻易冒犯唐朝,所以唐朝也得到一段时间安稳日子,这段时间里,唐太宗命令薛仁贵在玄武门做右领军中郎将,负责好好镇守玄武门,这一守,就守到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继位,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三箭定天山

十二年之后,薛仁贵还是在玄武门守卫,可这天突然山洪暴发,一刹那就淹没到玄武门,其余侍卫都被大水吓跑,只有薛仁贵在那里想到李治还在宫中,于是大声呼喊,李治在床上从睡梦中惊醒,听到门外薛仁贵大喊洪水将至,迅速爬到高处,就此逃过一劫。


洪水过后,玄武门被淹没得损失惨重,整场灾难中有近3000人失去性命,李治很是感慨,要是薛仁贵当时没有大声呼喊,自己早已小命不保,如此忠臣,怎么能让他继续守门呢?还是该让他做一些更适合的事情。

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组成一个小团伙,对已经归顺唐朝的新罗一直进行骚扰,不让其到唐朝朝贡,这样的举动彻底激怒唐朝,李治决定派兵去收拾一下高句丽,十几年不收拾他们,看来又有些皮子痒了。


李治派程名振和苏定方做主将、薛仁贵做副将率兵参与东征,薛仁贵在横山与高句丽军队相遇并且展开击杀,此时敌方有一名神箭手,连续射杀数十名唐军士兵,大大减弱唐军士气,眼看军心有些不稳,薛仁贵铤而走险,单枪匹马冲进敌军,势如破竹,很快生擒神箭手,敌军被吓得目瞪口呆。

生擒神箭手之后,薛仁贵继续将与高句丽结盟的契丹王也活捉。如此战功,李治甚是开心,封薛仁贵为左武卫将军,距离薛仁贵光宗耀祖的理想已经只有一步之遥。

公元661年,回纥首领去世,新的首领继位有些不听大唐使唤,李治对此十分不满,想让薛仁贵去教训教训他们,遂派郑仁泰与薛仁贵一同前往天山收拾铁勒九姓部落。到达天山之后,敌军已经集结十万余人,打算与唐军决一死战。


敌军也许没有想到,唐军居然有如此神人存在,在战争刚开始之际,薛仁贵挥箭射去,连射三箭,射杀敌军三名猛将,吓得敌军魂飞魄散,士气衰减,四散而逃,无奈最后敌军首领只能下马请求投降。

这就是三箭定天山的传奇故事,此战之后,薛仁贵的战神地位基本已经稳固,因为从他参战以来,从来没有吃过败仗,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只要有薛仁贵存在,就战无不胜。不过这次战争并不是薛仁贵的最大战绩,因为还有另外的战争在等待着他。

拿下高句丽

公元666年,在新罗已经灭掉百济,日本也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与高句丽结盟的条件下,高句丽内部居然还出现内乱,这正是灭掉高句丽的大好时机,自从隋朝开始,已经几代人花费大力气来灭高句丽,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眼看如今希望就在眼前,李治十分兴奋,派李世𪟝与薛仁贵前往。

在与高句丽军队作战的过程中,一开始唐军势如破竹,可是到了金山却发生转机,高句丽军队取得一些胜利之后越战越勇,打得唐军措手不及,眼看战事告急,薛仁贵再次表现出不可多得的勇猛果敢。


他忽然率军杀出,打得高句丽措手不及,慌乱之中,唐军勇往直前,很快杀掉高句丽5万余人,眼看自己吃亏太多,高句丽军队落荒而逃,薛仁贵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三座城池,打得高句丽落花流水。

次年,薛仁贵又带领2000精锐突袭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再次以少胜多,将高句丽军队灭掉一万余人,吓得高句丽见到薛仁贵就纷纷投降,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最终高句丽于668年投降,投降之后治理遗民也是薛仁贵亲自操作,用贤士以仁爱之治赢得高句丽人民的信任与赞扬。

壮士暮年

随着一场场战争的胜利,不知不觉薛仁贵也已经老去,原本应该在家好好享福的他,奈何处于那样的世道,唐朝当时最喜欢打战,看谁不爽就直接灭掉,因此薛仁贵这样的猛将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670年,李治为了争夺吐谷浑,派已经56岁的战神薛仁贵率领五万大军去征讨吐蕃,这次战争地点是青海大非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最主要的是,在战争之中,唐军的副将郭世峰居然违背薛仁贵的战事安排,私自率兵前进,以至于在危难之际,薛仁贵失去后盾,最终惨败。

这是薛仁贵战争史上第一次惨败,因为这次惨败,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签订停战协议,给大唐带来极大耻辱,回去之后大臣纷纷要求李治将其处死,可是李治看在薛仁贵建立的奇功以及曾经救过他一命,最后功过相抵,绕过薛仁贵一命,只是将其贬为庶人。

薛仁贵贬为庶人之后的事情,史料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后来又被启用,但是启用之后再次被流放到象州,至于其中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直到公元682年,李治再次想起战胜薛仁贵,召见他命其去征讨入侵云州的突厥。


这次战争基本上是不战而胜,因为突厥听闻薛仁贵大名,十分害怕,两军交战之际,第一句就是问此次大将是谁,唐军说出薛仁贵名号,一开始突厥不信,薛仁贵出现之后,大家惊呆了,纷纷下马拜见投降。

这是薛仁贵一生中最后一场战争,也取得胜利,为他一生的结束画上圆满句号,683年,薛仁贵在长安病逝,享年70岁,死后李治追封其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结语

薛仁贵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后世人们为了记住他,演化出很多以他为蓝本的演义小说,比如后来的薛平贵这种角色,都是小说人物,还有薛丁山,更是完全子虚乌有,薛仁贵的儿子在薛仁贵死后,继续光宗耀祖,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


这样的战神之所以能够千百年之后,依旧有那么多人纪念,最主要的就是他一生所作所为足够对得起自己与国家,他的传奇故事足够让人深思,更加充满正能量,难道这样的人不是我们该铭记的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