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66年,在新羅已經滅掉百濟,日本也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與高句麗結盟的條件下,高句麗內部居然還出現內亂,這正是滅掉高句麗的大好時機,自從隋朝開始,已經幾代人花費大力氣來滅高句麗,卻一直沒有取得成功,眼看如今希望就在眼前,李治十分興奮,派李世勣與薛仁貴前往。這次戰爭的勝利,讓高句麗不敢再次輕易冒犯唐朝,所以唐朝也得到一段時間安穩日子,這段時間裏,唐太宗命令薛仁貴在玄武門做右領軍中郎將,負責好好鎮守玄武門,這一守,就守到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繼位,依舊沒有任何改變。

在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厲害人物,即使時間已經過去上千年,今天依舊有很多人記得他們的傳奇故事,比如在唐朝時期,有一個讓人家喻戶曉的大將薛仁貴,時至今日,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心中銘記。


究竟是什麼樣的厲害角色,能夠在上千年後,人們依舊念念不忘呢?今天我將從歷史的角度有來還原一下這個英雄的傳奇一生,讓後人對其有更多深入瞭解。

等待時機光宗耀祖的薛仁貴

薛仁貴出生於隋朝末期,原名薛禮,字仁貴,他家是河東薛氏,在當時屬於名門望族,祖上幾輩人也一直是當地做官的,可惜薛仁貴這人比較命苦,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去世,隨着父親離去,薛家逐漸家道中落,薛仁貴的好日子還沒有開始就殘忍宣告結束。


沒有好日子過之後的薛仁貴,心中雖然也是有理想的,一直想着重振家族雄風,做出一番事業光宗耀祖,奈何現實十分殘酷,他只能去做一個農民種地姑且養活自己。就這樣時間逐漸流逝,眼看自己已經30歲,薛仁貴實在鬱悶,自己天生神力,在這個時代爲何就不能出人頭地呢?

在鬱悶之中,他想出來一個很有趣的辦法,那就是想要遷祖墳,他覺得這樣可以改變一下自己運氣,就在他有這種想法之時,他的妻子柳氏站出來勸說他“倘若你想要功成名就,爲何不去投軍幹出一番事業呢?如今皇帝正在親征遼東,乃大好時機,你爲何不去試一試?”

經過妻子這麼一說,薛仁貴瞬間恍然大悟,明白想要建功立業,首先必須邁出第一步,要不然哪有什麼機會呢?於是薛仁貴應徵入伍,加入到唐朝名將張士貴的部下,這個張士貴在當時也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大將,並非演義裏那種奸臣,他與薛仁貴沒有什麼過節。


公元645年,薛仁貴終於等到李世民的到來,這一年唐太宗正式親征高句麗,薛仁貴順利加入其中,成爲一個滿腔熱血爲國出力的將士,但是也僅僅是一個普通士兵,並沒有那麼起眼,想要獲得皇帝重用,那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自己必須有兩把刷子方可。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

加入到李世民親征隊伍中後,很快就迎來第一場戰爭,唐軍去攻打安地城,可是這裏的將士也十分彪悍,將唐軍朗將劉君邛圍困住以至於沒有任何出路,兩軍交戰,一旦大將被困,那就預示着戰爭即將結束。

眼看這場戰爭已經快沒有希望,這時候一個神人單槍匹馬而出,直接衝進高句麗軍隊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下一個將領人頭,並且將其懸掛在自己馬頭之上。高句麗軍隊一看自己一名大將就這樣被一個無名小卒斬殺,瞬間士氣衰弱,所有人感覺到恐懼,對這樣一名神人十分害怕。


這個人就是薛仁貴,在他的神奇操作之下,高句麗軍隊瞬間被嚇壞並且撤退,首戰告捷,薛仁貴的名聲瞬間在軍營中響起,他救下來的大將劉君邛也對其十分感激。不過這樣的成績還無法滿足薛仁貴,他想要的是成爲大將,而非一名普通士兵。

三個月後,再一次機會來領,這次高句麗號稱30萬大軍來襲,李世民親自率軍參戰,薛仁貴大展身手的時候終於來臨。戰爭開始不久,只見薛仁貴拿着方天畫戟,身穿白袍一邊大聲呼喊一邊拼命衝殺,所到之處,敵軍倒成一片,根本無人能與之匹敵。


因爲薛仁貴的勇猛,將高句麗軍隊士氣大大減小,再加上唐軍密切的配合,很快高句麗軍隊就潰敗離開,這次戰爭迅速取得勝利,李世民目睹了薛仁貴的壯舉,對此十分滿意,打算一定要好好重用這員猛將。

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舊唐書.薛仁貴傳》

此次戰爭結束後,李世民單獨召見薛仁貴,升其爲遊擊將軍,並且賞賜其2匹馬、40匹絹和10個被俘虜的高句麗奴隸,這樣的待遇預示着薛仁貴的光宗耀祖之路順利走出第一步,可是第一步走出之後,面對的就是漫長12年的守門之旅。


這次戰爭的勝利,讓高句麗不敢再次輕易冒犯唐朝,所以唐朝也得到一段時間安穩日子,這段時間裏,唐太宗命令薛仁貴在玄武門做右領軍中郎將,負責好好鎮守玄武門,這一守,就守到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繼位,依舊沒有任何改變。

三箭定天山

十二年之後,薛仁貴還是在玄武門守衛,可這天突然山洪暴發,一剎那就淹沒到玄武門,其餘侍衛都被大水嚇跑,只有薛仁貴在那裏想到李治還在宮中,於是大聲呼喊,李治在牀上從睡夢中驚醒,聽到門外薛仁貴大喊洪水將至,迅速爬到高處,就此逃過一劫。


洪水過後,玄武門被淹沒得損失慘重,整場災難中有近3000人失去性命,李治很是感慨,要是薛仁貴當時沒有大聲呼喊,自己早已小命不保,如此忠臣,怎麼能讓他繼續守門呢?還是該讓他做一些更適合的事情。

公元655年,高句麗與百濟和日本在朝鮮半島組成一個小團伙,對已經歸順唐朝的新羅一直進行騷擾,不讓其到唐朝朝貢,這樣的舉動徹底激怒唐朝,李治決定派兵去收拾一下高句麗,十幾年不收拾他們,看來又有些皮子癢了。


李治派程名振和蘇定方做主將、薛仁貴做副將率兵參與東征,薛仁貴在橫山與高句麗軍隊相遇並且展開擊殺,此時敵方有一名神箭手,連續射殺數十名唐軍士兵,大大減弱唐軍士氣,眼看軍心有些不穩,薛仁貴鋌而走險,單槍匹馬衝進敵軍,勢如破竹,很快生擒神箭手,敵軍被嚇得目瞪口呆。

生擒神箭手之後,薛仁貴繼續將與高句麗結盟的契丹王也活捉。如此戰功,李治甚是開心,封薛仁貴爲左武衛將軍,距離薛仁貴光宗耀祖的理想已經只有一步之遙。

公元661年,回紇首領去世,新的首領繼位有些不聽大唐使喚,李治對此十分不滿,想讓薛仁貴去教訓教訓他們,遂派鄭仁泰與薛仁貴一同前往天山收拾鐵勒九姓部落。到達天山之後,敵軍已經集結十萬餘人,打算與唐軍決一死戰。


敵軍也許沒有想到,唐軍居然有如此神人存在,在戰爭剛開始之際,薛仁貴揮箭射去,連射三箭,射殺敵軍三名猛將,嚇得敵軍魂飛魄散,士氣衰減,四散而逃,無奈最後敵軍首領只能下馬請求投降。

這就是三箭定天山的傳奇故事,此戰之後,薛仁貴的戰神地位基本已經穩固,因爲從他參戰以來,從來沒有喫過敗仗,不管什麼樣的戰爭,只要有薛仁貴存在,就戰無不勝。不過這次戰爭並不是薛仁貴的最大戰績,因爲還有另外的戰爭在等待着他。

拿下高句麗

公元666年,在新羅已經滅掉百濟,日本也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與高句麗結盟的條件下,高句麗內部居然還出現內亂,這正是滅掉高句麗的大好時機,自從隋朝開始,已經幾代人花費大力氣來滅高句麗,卻一直沒有取得成功,眼看如今希望就在眼前,李治十分興奮,派李世勣與薛仁貴前往。

在與高句麗軍隊作戰的過程中,一開始唐軍勢如破竹,可是到了金山卻發生轉機,高句麗軍隊取得一些勝利之後越戰越勇,打得唐軍措手不及,眼看戰事告急,薛仁貴再次表現出不可多得的勇猛果敢。


他忽然率軍殺出,打得高句麗措手不及,慌亂之中,唐軍勇往直前,很快殺掉高句麗5萬餘人,眼看自己喫虧太多,高句麗軍隊落荒而逃,薛仁貴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三座城池,打得高句麗落花流水。

次年,薛仁貴又帶領2000精銳突襲高句麗軍事重鎮扶余城,再次以少勝多,將高句麗軍隊滅掉一萬餘人,嚇得高句麗見到薛仁貴就紛紛投降,在如此強大的壓力之下,最終高句麗於668年投降,投降之後治理遺民也是薛仁貴親自操作,用賢士以仁愛之治贏得高句麗人民的信任與讚揚。

壯士暮年

隨着一場場戰爭的勝利,不知不覺薛仁貴也已經老去,原本應該在家好好享福的他,奈何處於那樣的世道,唐朝當時最喜歡打戰,看誰不爽就直接滅掉,因此薛仁貴這樣的猛將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670年,李治爲了爭奪吐谷渾,派已經56歲的戰神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去征討吐蕃,這次戰爭地點是青海大非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最主要的是,在戰爭之中,唐軍的副將郭世峯居然違背薛仁貴的戰事安排,私自率兵前進,以至於在危難之際,薛仁貴失去後盾,最終慘敗。

這是薛仁貴戰爭史上第一次慘敗,因爲這次慘敗,薛仁貴被迫與吐蕃簽訂停戰協議,給大唐帶來極大恥辱,回去之後大臣紛紛要求李治將其處死,可是李治看在薛仁貴建立的奇功以及曾經救過他一命,最後功過相抵,繞過薛仁貴一命,只是將其貶爲庶人。

薛仁貴貶爲庶人之後的事情,史料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後來又被啓用,但是啓用之後再次被流放到象州,至於其中這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無從得知。直到公元682年,李治再次想起戰勝薛仁貴,召見他命其去征討入侵雲州的突厥。


這次戰爭基本上是不戰而勝,因爲突厥聽聞薛仁貴大名,十分害怕,兩軍交戰之際,第一句就是問此次大將是誰,唐軍說出薛仁貴名號,一開始突厥不信,薛仁貴出現之後,大家驚呆了,紛紛下馬拜見投降。

這是薛仁貴一生中最後一場戰爭,也取得勝利,爲他一生的結束畫上圓滿句號,683年,薛仁貴在長安病逝,享年70歲,死後李治追封其爲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結語

薛仁貴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後世人們爲了記住他,演化出很多以他爲藍本的演義小說,比如後來的薛平貴這種角色,都是小說人物,還有薛丁山,更是完全子虛烏有,薛仁貴的兒子在薛仁貴死後,繼續光宗耀祖,爲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這樣的戰神之所以能夠千百年之後,依舊有那麼多人紀念,最主要的就是他一生所作所爲足夠對得起自己與國家,他的傳奇故事足夠讓人深思,更加充滿正能量,難道這樣的人不是我們該銘記的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