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只有薛仁貴,沒有薛丁山和薛剛。當然徵高句麗時,薛仁貴也不像評書中一樣是應夢賢臣,是大唐贏得戰爭的不可或缺的人才。

歷史上只有薛仁貴,沒有薛丁山和薛剛。

唐太宗徵高句麗,薛仁貴投到張士貴軍中。

薛仁貴很會包裝自己,作爲士兵,薛仁貴每次打仗都很勇敢。

爲了讓皇帝注意自己,打仗時薛仁貴都會換上一身白袍,胯下雙弓,手持大戟,在敵軍中衝殺所向無敵,很出挑。

唐太宗李世民很快注意到了薛仁貴。

戰役結束,命人把那個白袍小將請來,唐太宗誇獎他一番,賜他:

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可見讓領導注意到自己是多麼重要。

所以評書中張士貴打壓薛白袍,導致他數年不能出頭的故事,不存在的。

當然徵高句麗時,薛仁貴也不像評書中一樣是應夢賢臣,是大唐贏得戰爭的不可或缺的人才。

這次戰爭還是李世民徐蹟等人主導的。

在高句麗薛仁貴屢建戰功,回長安時,李世民對他已經很熟稔了,他對薛白袍說:

自己的部將都已經老了,我想選拔一些戰將,但是大多都不如你,這次徵高句麗,戰爭勝利對我來說不算啥高興的事,我高興的是找到了你這樣的將才,可以把你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留給太子,幫他保衛邊疆。

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薛仁貴很勇武,史書上記載他上戰場都是匹馬當先,敵人應弦而倒。

不用再向領導表現自己勇武時,薛仁貴依舊很拼。

四十七歲那年,薛仁貴和鄭仁泰征討天山九姓鐵勒,薛仁貴三箭射死敵人三名主將,敵軍軍心震動,唐軍趁機殺過去,九姓鐵勒大敗,從此一蹶不振。

唐軍有歌曰:

將軍三箭定天山,

壯士長歌入漢關

不過薛仁貴倒也不是沒有敗仗,咸亨二年薛仁貴爲雞林道總管時,曾經敗於新羅船兵而被貶到象州。

後來唐高宗再次起用薛仁貴。

永淳元年,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骨篤祿進犯幷州,薛仁貴奉命征討。

阿史那骨篤祿之所以敢進犯大唐,就是聽說薛仁貴在流放中死了,所以再次見到薛仁貴的旗號,他不太相信。

陣前,薛仁貴緩緩摘下頭盔,突厥人見了嚇得下馬作揖然後轉身就跑。

唐軍趁機殺過去,俘虜敵軍一萬斬殺三萬。

這一年薛仁貴六十九歲,虎老雄風猶在。

第二年薛仁貴在雲州病逝,享年七十歲。

評書中的薛仁貴在徵東時很勇武,到了徵西,因爲薛丁山樊梨花出世,所以薛仁貴逢戰必敗。

但是這和歷史上的薛仁貴不一樣,很不一樣,歷史上的薛仁貴一直牛叉,老了依舊能嚇得突厥人屁滾尿流。

評書中的薛丁山其實沒有多勇,雖然薛丁山是世外高人王禪的徒弟,但是臨陣最大本事就是娶媳婦。

對原配樊梨花還渣的令人髮指。

一句話形容他就是:

戰敗就請樊梨花出山,打完勝仗就打樊梨花,直到把她打跑爲止。

整個薛丁山徵西其實就是重複這一個請---打---請的動作而已。

薛剛,歷史上也是沒有這人。

評書中的薛剛前期魯莽,導致家族被滅。

到了後期好像穩重了些,當起了元帥,但是武力值也直線下降,表現亮眼的好像是他的醜兒子薛奎。

薛奎的形象直接照抄李元霸。

就是個bug存在。

歷史上的薛家根本沒有被武則天滿門抄斬,一個在軍方有很深背景的家族,武則天哪敢輕易得罪。

薛仁貴的兒子薛納大概是薛丁山的原型。

薛訥歷任幽州都督,幷州都督,是抵抗突厥的進攻橋頭堡,不所以管是武則天朝還是玄宗朝薛納的地位一直很穩。

也是,只要邊疆穩若磐石,大唐就穩了,皇帝們可以放心在朝廷殺來殺去,城頭變幻大王旗。

薛仁貴五個兒子,長子薛訥和五子薛楚玉的後代大多在唐朝軍方擔任要職。

安史之亂時,薛楚玉的兒子薛嵩曾經投降叛軍,由於作戰勇敢很快官居要職,後來安史叛軍敗相已顯,薛嵩帶着相、衛、洺、邢四州華麗歸唐。

從叛軍變成了唐軍。

這次叛唐和歸唐,我覺得更像世家大族的一次投機,避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的一次分散風險的投資。

三國時這種投資最多,諸葛亮一家哥三就在魏蜀吳任高位。

這種投資可以保證家族基因延續下去。後來眼看叛軍要敗了,投資眼看要失敗了,薛嵩即使止損投降唐朝。

這次投資很兇險,但是薛家又取得了成功。

安史之亂後,朝廷對棄暗投明的原叛軍將領大肆封賞,薛嵩任昭義軍節度使。

如果說薛剛反唐的故事有點影子的話,大約參考了薛嵩的故事吧,畢竟薛嵩曾經是安史叛軍的骨幹,真的反過大唐。

薛嵩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唐傳奇中有個傳奇故事與他有關,這個故事叫《紅線傳》京劇大師梅蘭芳還根據這個故事演出過京劇《紅線盜盒》。

故事總會讓人物變得立體起來,後來興起民間三碗醬的故事,更是讓薛家人的故事變得婦孺皆知。

但是薛家將的故事和三國演義有點像,三國故事是三分虛七分實,薛家將的故事能有五分和史實扯上關係就不錯。

民間知道薛丁山薛剛的明顯比知道薛訥薛嵩的要多太多了,這大約就是故事的魅力,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