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T53设计方案也被美国军械局干掉了,一来是当时美国陆军已经没有中高空防空作战的需要,另一方面,该车的持续作战能力更低,只能够携带40发90毫米高射炮弹,除非多车协同作战,不然都形成不了足够的弹幕。当时美国军械局一共搞出了两款防空车,前者是使用M3中型坦克底盘+M2低速75毫米高炮方案,后者是M3中型坦克底盘+M1型40毫米博福斯高炮方案,最终只有后者造出实车,被命名为T36原型车。

谈起二战期间的防空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德国的“球形闪电”。但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样作为装甲强国的美国也尝试开发出了好几款防空车,只不过当时的美国陆航太过给力,拿下了欧洲战场的制空权,美国的防空车自然也就没有了大规模量产装备的必要。


德国“球形闪电”防空车

在欧洲大陆已经开打的时候,虽然在美洲大陆的美国短时间之内并没有卷入战火的样子,但当时美国陆军也在密切观望着欧洲大陆的战争情况。在德国正式开打之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配合装甲部队快速突进给美国陆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美国陆军认为自己一定要具备一款足够强力的防空车,才能够在未来战争中保护野战部队的安全。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给美国陆军留下了

从1941年开始,美国陆军就开始尝试在当时的坦克底盘上尝试进行改造,制造相应的防空车。当时美国军械局一共搞出了两款防空车,前者是使用M3中型坦克底盘+M2低速75毫米高炮方案,后者是M3中型坦克底盘+M1型40毫米博福斯高炮方案,最终只有后者造出实车,被命名为T36原型车。


T36

原型车的铸造炮塔

T36原型车直接在原有的M3中型坦克的底盘上,通过加装一个装载单管40毫米的铸造炮塔而成,为了能够进行大仰角射击,T36原型车的火炮仰角达到了惊人的80度,已经接近垂直了。


最大仰角状态下的

T36

原型车

不过最终T36原型车并没有进行量产,因为美国军械局认为该车的结构太过于复杂,而且只能够携带100发40毫米炮弹,载弹量太少,持续作战能力不佳。

紧接着T36设计方案之后的是T52设计方案,T52设计方案使用了当时已经大规模生产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装甲底盘作为载具,承载能力和车内空间都更好一些,而在武备方面,则选择了40毫米博福斯高炮+12.7毫米高射机枪的组合。


T52

设计方案所使用的球形炮塔

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被安装在半球形炮塔内,2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则分别布置在球形炮塔的两侧,这个球形炮塔可以进行360度的全向旋转,射界比T36原型车要好上不少。


T52

防空车原型车

不过美国军械局最终还是把这个设计方案给毙掉了,原因同样是持续作战能力不佳。虽然M4装甲底盘的车内空间更大一些,但是球形炮塔占据的位置还是太大,导致T52原型车的载弹量偏低,只能够携带64发40毫米炮弹和1000发12.7毫米机枪弹,在没有弹药补给车的情况下,自身携带的弹药在短时间内就打完了。

美军在二战中研制的最后一个系列防空车是T53系列防空车,这系列原型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用于野战装甲部队防空,而是用来攻击敌人中高空的轰炸机。因此,这一系列的防空车并没有采用40毫米博福斯高炮作为主炮,而是使用了M1型90毫米重型高炮作为主炮。


T53

设计方案

T53系列设计方案使用了性能更好的M4A4中型坦克底盘作为载车,因为M1型90毫米高炮的体积和后座距离较大,再加上车组成员并没有遭到低空战斗机机枪扫射的风险,所以T53系列设计方案都采用了开放式战斗室设计。

当然,T53设计方案也被美国军械局干掉了,一来是当时美国陆军已经没有中高空防空作战的需要,另一方面,该车的持续作战能力更低,只能够携带40发90毫米高射炮弹,除非多车协同作战,不然都形成不了足够的弹幕。


外形看起来很像是一辆反坦克歼击车

总的来说,美国陆军的这些防空车都“没赶上趟”,在美国陆军最需要防空保护时匆匆立项,但是等快要诞生时,美国陆军头顶的天空已经足够安全,此时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改进这些防空车,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