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7日電 近日,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農業銀行和東方銀行業高級管理人員研修院共同舉辦的,“防控疫情 賦能轉型”公益系列直播雲課堂第五期開課, 課程邀請了同盾科技決策科學部總經理、美國馬里蘭大學數學系博士宋鑫,宋鑫圍繞銀行互聯網業務經營戰略與管理創新、金融科技對消費金融的創新應用以及疫情過後金融機構的應對之策等議題進行了分享。面向“後疫情時代”,宋鑫認爲消費信貸行業的發展將呈現出以下幾個重要變化:疫情會加速信貸行業的整合,進一步提升非持牌機構的退場速度,各地未持牌客戶申請地方小貸的可能性會降低。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7日電 近日,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農業銀行和東方銀行業高級管理人員研修院共同舉辦的,“防控疫情 賦能轉型”公益系列直播雲課堂第五期開課, 課程邀請了同盾科技決策科學部總經理、美國馬里蘭大學數學系博士宋鑫,宋鑫圍繞銀行互聯網業務經營戰略與管理創新、金融科技對消費金融的創新應用以及疫情過後金融機構的應對之策等議題進行了分享。

消費金融前景廣闊 金融科技成核心競爭力

宋鑫表示,消費金融行業在中國大致經歷了四次發展浪潮,近年來中國互聯網行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整體網民規模保持平穩增長,截至2018年年底,網民規模達8.3億,爲線上消費金融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的消費信貸餘額將達到10萬億,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有人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會達到12萬億。

這是一塊巨大而誘人的蛋糕,引發了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搶灘及各類非持牌網貸公司的激烈競逐。在傳統銀行、持牌消費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均有領先的優勢企業出現,各有所長,並未形成穩定的壟斷格局。

與此同時,我們能看到各持牌機構不斷增資,保險機構爲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提供融資增信支持等利好消息,也能看到各類平臺暴雷跑路等負面信息佔據各大媒體版面。消費金融市場亂象增加,受政府重視程度不斷增加,一方面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鼓勵消費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推出一系列監管政策強化監管。此外,以大數據、AI、雲計算技術爲代表的金融科技3.0提升了企業對數據的處理、分析和應用能力。

消費金融助推線上普惠金融發展

隨着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消費金融開始變得普惠化,消費金融也助推了線上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政策、技術和市場三者協同作用下,宋鑫指出消費金融的普惠發展呈現出五個新的特徵。

一、以客戶爲中心。互聯網時代客戶信息反饋和參與成本持續降低,信息不對稱有效緩解,產品設計和服務注重客戶真實需求及體驗。

二、以長尾客戶爲重點。普惠金融低成本、平臺化、簡單化的運營模式適合滿足長尾客羣基礎性的金融需求。

三、以風險管理爲核心。不管是互聯網涉足金融業務,還是傳統金融實現“互聯網+”,其履行金融職能的本質未變,風險管理仍是企業經營成敗之本。

四、以場景爲基礎。營造金融消費場景,培養客戶消費習慣,提升客戶粘性。

五、以技術爲驅動手段。通過新技術的引入,在客戶觸達、精準營銷、風險管理等多方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對於消費金融機構來說,面對全新的發展形勢,他們深刻認識到金融科技已然成爲消費金融行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爲順應金融科技時代的新形勢,消費金融參與主體紛紛將金融科技運用到營銷獲客、風險定價、貸後管理等各個環節,積極探索消費金融業務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越來越多的消費金融機構選擇持續加強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以同盾科技爲例,截止目前已經與包括24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系和非銀行系的消費金融公司在技術、基礎設施層面達成深度合作,比如機器學習平臺、大數據技術平臺的建設等,來集中提升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

一、精細化客戶運營,挖掘高潛力高價值客戶。二、通過差異化競爭,放量同時提升業務利潤。三、在快速增長期抓好風控,實現高質量的穩健增長。四、建立基礎的數據管理和分析能力。

疫情爲消費信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中小企業陷入困境,而影響也漸漸傳導至金融領域。當下的情況讓很多人都非常憂慮,因疫情管控造成的貸款企業和經營戶的經營收入下降,以及貸款自然人因無法復工造成的收入減少都會直接導致信貸資產逾期及不良上升,同時疫情作爲突發事件也對原有風控措施有效性形成挑戰,此外人流管控會造成催收方面的人力資源緊張等。

銀行信貸資產包括對公及個人,通常對公佔比更高且多行業都涉及,因此受到影響範圍更大。但由於銀行客羣通常是所有客羣中最優質部分,對資產質量影響程度一般較其他類型機構輕。

對此,宋鑫爲銀行面對疫情提供了差異化的策略建議。

宋鑫表示,面對疫情既要有憂患意識,還要準確把握長期大勢,要善用環境,將現實困難和壓力內化爲金融的發展和轉型的絕佳契機。

面向“後疫情時代”,宋鑫認爲消費信貸行業的發展將呈現出以下幾個重要變化:疫情會加速信貸行業的整合,進一步提升非持牌機構的退場速度,各地未持牌客戶申請地方小貸的可能性會降低;信貸行業整體對優質客羣的競爭加劇,同時原有覆蓋次級客羣的產品會收緊或重新設計;信貸機構會考慮建立應對突發風險的整體預案機制。

對於個人貸款申請人,針對細分行業的採集與驗證可能會常態化,也會更關注收入穩定性的評估;銀行客戶會根據新冠疫情最終整體影響結果審慎評估聯合貸款這類業務的開展風險;信貸機構會更重視業務的線上化和移動化運行,線下運營比例繼續降低,同時監管政策也會有所推動;一些線上消費及辦公應用得到普及,產生細分行業新業態。(中新經緯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