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最早的国产盗墓题材大IP题材影视作品,一些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李易峰饰演的吴邪和杨洋饰演的张起灵,另外一些人脑中想到的可能是陈宝国。

三十年前,陈宝国主演了电影《夜盗珍妃墓》。当下盗墓冒险题材所具备的所有元素,这部电影都有:灵异鬼怪,历史传说,情感戏,动作戏,情感动作戏,知名演员,冒险元素,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这部电影可谓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元素,大胆,写实,发人深省。

不过相传上映当年吓死过观众,次年又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的“扫黄打非”运动中有浙江籍作者撰写题为《银幕也应注意“扫黄”——从影片<夜盗珍妃墓>看银幕的“黄色”污染》指责电影“大肆渲染色情,提倡乱搞两性关系……影片格调低俗、庸俗、低下……思想倾向也不够健康……”

现在能够在电影频道看到的版本已经经过了“净化”,惊悚片中惯用的“突然惊吓”以及电影中数次出现的裸露场景皆已被删减干净。

总的说来,《夜盗珍妃墓》也算得上是一部“大IP作品”。1985年,河北省政协编辑出版了一部文史资料集,第一篇资料的名称就叫《夜盗珍妃墓》,珍妃确有其人,盗墓确有其事,这个标题对读者很有吸引力,于是便被拿来做资料集的标题。由于内容是文史资料,正经文献,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关注。

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就依照这篇史料为红线,出版了十万八千字的章回小说,小说名仍然是《夜盗珍妃墓》。

1989年7月26日起8月17日止,《北京晚报》连载纪实文学,标题也叫《夜盗珍妃墓》。

由于影响力很大,《夜盗珍妃墓》这个素材被电影人相中。澳门蔡氏兄弟执导了同名电影,电影九月在北京同其他十六部中外电影一起上映,提前半个月开始宣传。8月17日上海《文汇报》第三版上打广告,介绍电影故事梗概。

三十年前的故事,和眼下买入非虚构文学版权搞影视化改编的操作大同小异。《夜盗珍妃墓》从这个层面上看就是货真价实的“大IP作品”。

陈宝国饰鄂世臣

电影故事根据1985年那篇文史资料的内容改编。1938年11月初,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附近华北村中,一个名叫鄂士臣的人密谋盗墓,组织了一支十八人的队伍,找了几杆枪,凑了二十多发子弹,带上镐头、铁锹等工具往光绪妃子陵寝方向去,崇陵原有两座坟墓,分别葬者珍妃、瑾妃姐妹。盗墓贼使用炸药在地宫开了一个洞。史料之后的内容主要描述墓葬内部形态和珍妃的尸首,其中有珍妃死不瞑目、尸身不腐等记述。

后经他人考证,认为这篇资料记述的墓葬可能是瑾妃墓。然而更正的时候,电影已经上映且被批判过一圈了。

1990年那篇题为《银幕也应注意“扫黄”——从影片<夜盗珍妃墓>看银幕的“黄色”污染》的文章认为电影“思想倾向不够健康”,认为盗墓贼说的“精忠报国”纯粹是为了通过审查打的幌子,影片欠缺教育意义。可是从剧情的安排上,这部电影也可以说展示了“盗墓贼都没有好下场”的社会共识,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夜盗珍妃墓》截屏图

陈宝国饰演的男主人公鄂世臣胆子大,有想法,从酒馆里听到有人传珍妃墓里有宝藏,便起意想夺宝买枪拉队伍保家卫国。和他相好的酒店寡妇老板娘告诫他不要这样做,盗墓贼都没有好下场。鄂世臣没有听,找来六个人炸开珍妃墓,下墓夺宝。

宝藏现世后,鄂世臣还没来得及买枪拉队伍便经历了分宝、藏宝、失宝的历程,其他盗墓贼或失去生命或受尽折磨,或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被人凌辱。鄂世臣临死之前还吃了同伴的肉做的菜,最后以被枪毙作为人生结局。这个悲惨的故事告诉现代观众,千错万错都是世臣的错,致富千万种,守法第一条。

作为一部澳门影人执导的内地电影,《夜盗珍妃墓》里有许多那个年代特有的猎奇感,无论是诈尸闹鬼还是频繁(对推动剧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亲热戏,都力求呈现视觉冲击和视觉刺激,在当时的环境下看确有争议性,如今回头大概只能一窥当时电影的胆色。

电影中汇聚了一批知名演员,主演陈宝国、雷恪生都有大胆演出,饰演光绪皇帝的杨立新虽然没有太多戏份,但与爱妃死别的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1998年因《还珠格格》中“令妃”一角为观众所熟知的娟子在电影中饰演了决定盗墓贼命运的妓女,戏份多且重。

如今谈及《夜盗珍妃墓》时,大多想到的都是它的猎奇感,很少有人将这部电影与当下的盗墓冒险题材联系在一起。可从这部电影中的确能够看到盗墓冒险题材所具备的元素,它未能开启一个类型的纪元,或许是因为当时猎奇向的影片并不稀奇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