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竹刻藝術家金西厓先生誕辰130週年。澎湃新聞獲悉,12月7日,上海博物館將推出紀念展“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紀念這位在中國竹刻藝術史上集大成型的人物。

金西厓與衆多藝壇名宿、畫界鉅子皆有往來,先後與其有過合作的名家包括吳昌碩、溥心畬、吳湖帆、沈尹默、羅振玉、張大千、齊白石等等,京津滬蘇杭等地名家幾於盡攬,甚至還有日本畫家渡邊晨畝,這是同時代其他竹人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竹刻是中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孕育於秦漢,萌芽於晉唐,含苞於宋元,盛放於明清。繁花茂朵,迭然綻放,名家巨匠,各擅風流。

民國年間,有一位竹刻藝術家,他以畢生的精力研究竹刻藝術,並通過實踐探索,爲世人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絕倫的竹刻藝術珍品,被譽爲: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竹刻藝術家、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竹刻理論家,他就是現代傑出的竹刻藝術家、理論家金西厓。

金西厓青年照

金西厓(1890-1979),名紹坊,字季言,西厓其號,以號行。他是中國竹刻藝術史上集大成型的人物,雕刻技藝精湛,藝術手法豐富多樣,風格儒雅清新。上海博物館與金西厓先生淵源深厚。上世紀五十年代,金西厓先生即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作品。“文革”中爲使自己的創作心血免遭浩劫,金西厓先生又將家藏作品寄存我館。此後,許多作品陸續爲我館徵集。2008年,其家屬亦向我館捐贈了部分金西厓先生的遺作和遺物。由此上海博物館成爲金西厓竹刻作品最爲重要的收藏機構。

將於12月7日展出的“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係爲紀念金西厓先生去世四十週年(2019)、誕辰一百三十週年(2020)而舉辦的跨年特展。是繼“竹鏤文心——竹刻藝術特展”、“竹素流芳——周顥藝術特展”後舉辦的又一竹刻專題展覽,此次展覽將系統展出金西厓的竹木雕刻作品。本次特展包含展品共計163件(套),以竹刻作品爲主,還包括木雕、繪畫、印章、拓本、名家題跋、檔案資料等與金西厓藝術生涯有關的文物。

另闢蹊徑畏後生

“西厓仁兄精畫刻業,孜孜無時或釋,神奇工巧,四者兼備,實超於希篁(張希黃)、蛟門(韓潮)之上。”——吳昌碩

金西厓出生於有着濃郁藝術氛圍的南潯金家。伯兄金城(1878~1926)方弱冠時,“畫名已豔稱鄉黨”,而後成爲一代畫壇領袖。仲兄金紹堂,號東溪,擅長書畫,尤精竹刻,頗有令名。三姐金章(1884~1939),幼從長兄習畫,特工魚藻,是當時著名的女畫家。

在這樣的藝術家庭裏成長,年幼的金西厓自然也會對金石書畫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兄長揮毫之時,西厓在旁磨墨拭紙,朝夕薰陶之下,躍躍欲試。然而金城深知畫道的艱辛的畫界競爭的激烈,以過來人的經驗指點道:“現今社會上搞書畫的人很多,刻竹的人少,你不若從東溪兄刻竹,較易成功也。”

金西厓 陷地深刻金城畫荷花竹臂擱

當時的竹刻創作以刊刻書畫家的稿本爲主流。與著名書畫家合作是提高竹刻家藝術地位的唯一途徑,也是產生優秀竹刻作品的重要方式。有伯兄在竹刻稿本上的無間相助和仲兄在竹刻技藝上的傾囊相授,成功只取決於自己的努力。金西厓甚以其兄所言爲是,遂在從金城習書畫篆刻的同時,專力隨金紹堂學竹刻,不僅“居家之日,恆忘寢食”,即在征途逆旅,“亦攜竹材刀刷相隨”。因其志氣堅毅、悟性高強,故而進境極速,很快便在技藝上趕超其仲兄金東溪,名噪一時。即在一九二四年時,其所刻扇骨的潤金已高達銀洋十六元。金城所言的“成功”,僅從作品價格來看,已是全然實現了。在金西厓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與伯兄金城合作而成的。“拱北畫,西厓刻”成爲金西厓竹刻創作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金城在書畫界廣泛的人脈關係,更使金西厓結識了衆多藝壇名宿、畫界鉅子。先後與其有過合作的名家包括吳昌碩、溥心畬、吳湖帆、沈尹默、羅振玉、張大千、齊白石等等,京津滬蘇杭等地名家幾於盡攬,甚至還有日本畫家渡邊晨畝,這是同時代其他竹人所不能望其項背的。特別是吳昌碩,長於西厓四十六歲,卻視這位青年竹人爲忘年交,屢爲其刻件題詩、作畫,至於所贈墨跡,更爲難計。

金西厓 留青陽文金城畫餞春圖竹臂擱

力學深思成的論

“竹人兩錄有遺篇,未與金針度刻鐫。五百年來傳絕學,小言字字是真詮。”——惠孝同

金西厓晚年應其甥王世襄之請,將平日有關竹刻的札記交其“編次繕正”,後經王世襄整理成帙。卷首《自序》雲:“遠近同好,時來相質,或詢取材之方,或諮鏤刻之法。亦嘗與二三友好,摩挲前人之制,研討其構思運刀之妙”這些答問談藝的札記,匯爲《刻竹小言》一書。

《刻竹小言》書影

《刻竹小言》由《簡史》、《備材》、《工具》、《作法》、《述例》、《述例續篇》諸章組成,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對竹刻進行全面論述的著作,提綱挈領地奠定了竹刻歷史與竹刻工藝學的敘述框架,具有經典意義。作爲傳統竹刻研究集大成的人物,金西厓的《刻竹小言》在四個方面取得突出的成果:

1、完整的竹刻發生學說

金西厓指出,在上古時期,竹器就在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中得到廣泛運用,到了先秦時期,已出現具有紋飾、運用於典儀活動的竹製品;明確有別於一般器用而具有工藝品性質的竹製品,有文獻可徵者在六朝,有實物傳世者在唐代;唐宋時期竹刻已具備多種技法,形成專門藝術在明代中葉。在竹刻發生學說上,今天已獲得了更多的資料,證明金西厓提出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

2、清晰的竹刻歷史分期學說

金西厓不再因循前人略述源流的泛泛之論,而是詳爲分析竹刻在發展過程中的風格變化與工藝流變,將明中葉以來進入專門藝術階段的竹刻歷史分爲明代、清前期和清後期三個階段。這是竹刻歷史分期學說的首次出現,形成了竹刻歷史敘述的基本框架,至今仍得到最大範圍的接受和應用。

3、系統的竹刻工藝學說

金西厓從備材、工具和作法三個方面對竹刻工藝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細緻的分析,他對“刻法名稱”即竹刻工藝類別的分類,是迄今最適合竹刻藝術實際情況的理論。

4、獨到的竹刻藝術本體論

金西厓還力圖揭示竹刻藝術的本質與特點,明確指出在審美要求和創作思路上竹刻不能成爲書畫的附庸,應重視和發揮竹刻作爲三維雕刻藝術的本色。當時竹刻界津津樂道於以竹刻的刀法表現金石書畫之平面性美感,雖然此種形式亦是金西厓最擅長的手法,但他仍能正視其利弊,表現出一代大家獨立的藝術精神和謙虛的治學態度。

在《刻竹小言》中,金西厓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刻竹經驗和治藝體悟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社會,真知灼見溢然篇目間。學界對此書給予極高的評價,一時名流題贊不絕。名畫家惠孝同評價其“理論敘述闡究獨詳,竹雕藝術不墜於世,端賴是書矣”。王世襄先生畢生弘揚竹刻,理論依託亦全仗是書。

金西厓 留青陰陽文金城畫梅窗圖竹筆筒

諸雕兼擅集大成

“於五百年來竹人之外獨樹一幟。”——啓功

作爲湖州人的金西厓,在藝術上無疑繼承了杭嘉湖地區浙派文人竹刻的優良傳統,十分重視作品格調的書卷氣和講求刀法上的金石味。他長年寓居滬上,與海派諸家時相過從,又使他成爲海派竹刻的健將。特別是在推動留青竹刻發展爲海派竹刻的主流雕刻形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當其所處時代,在雕刻藝術的審美風氣上,講求淺細精微,職業竹人無不以能爲纖小之工而炫技驚俗。金西厓雖爲不以刻竹謀生的文人竹刻家,在雕刻技藝上卻有着同樣深厚的功力。“摹善夫克鼎銘臂擱”被褚德彝贊爲“銀鉤蠆尾,毫髮不爽,芷巖、雲樵不能專每於前”。一一九四零年制“摹張大千書畫扇骨”,將張大千鐵畫銀鉤、流利矯健的書風與空勾無皴大青綠的畫風再現無遺,氣象高華富麗,書法一面的地子作絲絲垂草之波紋狀,名“蓑衣地”,亦爲西厓所創。

金西厓 陰文吳昌碩畫菊石又行書竹扇骨

在“鐫刻時賢所作畫本”與摹刻前代金石拓本、法書名跡的同時,金西厓常常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復興與發展竹刻作爲三維雕刻藝術的本體語言。一九二二年,他爲了寄託對先父的思念,將父親的遺照摹刻於竹,是將陷地深刻用於肖像寫真的第一人。褚德彝《竹人續錄》稱此作“得其神似,洵竹刻中能品也”。

一九五零年代後,金西厓步入暮年,儘管他有着“推陳出新,超軼前匠”的自信,終因“手顫目昏,不復能操刀運鑿”而逐漸停止了對立體雕刻的探索。

金西厓 陽文摹古銅鏡又泉幣竹扇骨

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

展期:2019年12月7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 上海博物館四樓 第三展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