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的确,前期医院的门诊量因为疫情受到影响,但随着人们对新冠肺炎的了解逐渐深入,已经逐渐形成系统的长期防控策略,医院门诊量的上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的现金流压力,处方量进一步上升,与之相关的医药代表也会因此受益。简单来说,如今,医院的门诊量上升,意味着医生在门诊部和住院部的工作量会陡增,这随之会出现一些医学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涵盖产品,但却是医药代表可以提供的服务,有可能是帮助医生整理文献,整理幻灯片。

整理/阿妮娅

随着医院门诊量的恢复,医药代表可以开始行动,缓解Q2的业绩压力。

1

复工后,医院门诊量飙升

近日,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各地医疗机构迎来积压的患者释放,形成一波就诊高峰。

据《看医界》报道,合肥瑞康骨科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少华曾表示,瑞康骨科医院床位爆满,因为患者需要,已经开始在医院过道里加床位,需要注意的是,该现象已经不止一天,15天前患者量已经达到高峰期水平,床位保持满员状态。

《人民日报》发文表示:北京、上海、武汉……全国正加快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北京市二、三级医院正在有序扩展日常诊疗服务。根据监测,3月26日与3月19日相比,全市三级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增加7.7%,住院人次增加17.1%,住院手术人次增加85%,肿瘤患者住院化疗人次增加24%。

上海各市级医院在普通门诊全面恢复的基础上,逐步恢复专家门诊,住院、手术服务持续有序开展。3月17日-23日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和手术人次分别恢复到疫情前70%、65%和48%的水平。

武汉市有62家医院恢复正常医疗、涵盖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医院。据统计,武汉同济医院每天透析的患者有120例,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数量。

此外,据金华晚报消息,原本受疫情影响的门诊量近期显著回升,部分科室的门诊量与疫情前基本持平,积压的就医需求正在释放。其中,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五官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门诊量明显增加。

唯一的例外是儿科门诊,儿科病人只有疫情前的三分之一,主要在于小患者停课在家,与外界接触减少,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大大减少。

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曾撰文指出:如果疫情不结束,难道其他疾病的病人就不看了,社会各行各业就不开工了吗?如果整个医疗系统全力对付新冠病毒,那有多少患其他疾病的病人因为不能得到及时的诊疗而承受痛苦呢,是不是对这些病人不公平呢?

的确,前期医院的门诊量因为疫情受到影响,但随着人们对新冠肺炎的了解逐渐深入,已经逐渐形成系统的长期防控策略,医院门诊量的上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的现金流压力,处方量进一步上升,与之相关的医药代表也会因此受益。

2

疫情影响,一批医院现金流出现问题

据艾力彼观察调查数据,受访的316家医院在2020年2月份的业务量和营收都同比出现了下滑。其中99.37%的门诊量出现了下滑,100%的医院住院量和手术量出现下滑,住院和手术量下滑最为严重。

收入下滑的同时,成本也有所上升。55.1%的受访医院2月份的支出同比去年增加,其中,疫情后人力成本占比开始大幅攀升,占比40%-50%区间的比重由疫情前的15.9%上升到28.4%,占比50%以上区间的占比由疫情前的8.9%快速上升到32.3%。

总结来看,94.1%的医院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现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76.6%的医院下降幅度超过20%。

此外,调研显示,有88.6%的医院存在资金压力,其中压力山大的医院占比21.7%,有较大压力医院占比36.3%。

无独有偶,IQVIA也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在线调研,除湖北省外,全国的疫情最严重期间(2.17-2.20),因担心感染风险,住院和门诊患者均大幅下降,患者量分别下降到日常的32%和19%。其中,急诊、感染、呼吸科等与疫情相关科室的患者量下降幅度小于其他科室。

五官科、老年科、儿科、骨科等接待轻症患者的科室患者量下降超过90%以上——许多患者压抑了治疗需求,既没有到医院治疗也没有到药店自行购药。随着疫情的结束,需求会被逐渐释放,此时医院门诊量的快速上升就是一个表现。

3

医药代表,Q2机会来了

Q1因为疫情的影响,医药代表的学术会议和实地拜访无法开展,医院门诊量急剧下滑,患者流动带来的处方量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很多公司采取了短期内的应对策略,调整奖金政策,完成过渡。

随着医院门诊量的恢复,医药代表可以开始行动,缓解Q2的业绩压力。

曾有业内人士向赛柏蓝表示,疫情结束后,很多医院会开始变得忙碌,无论是手术还是问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都会加大,医药代表可以提前设想,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为客户解决实际的需求。

简单来说,如今,医院的门诊量上升,意味着医生在门诊部和住院部的工作量会陡增,这随之会出现一些医学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涵盖产品,但却是医药代表可以提供的服务,有可能是帮助医生整理文献,整理幻灯片……

与此同时,也有相关数据表示,处方药后期有所回升(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购药需求);爆发期受益产品主要是奥司他韦、连花清瘟等;日常热门的男科用药需求受到了抑制。

就上文来看,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五官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门诊量上升,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购药需求也逐渐释放,与之相关的医药代表,Q2可以开始做准备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