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安海文化 他自費編印三本書

76歲的吳杭州退休15年,從非科班入門文史圈,以書獻禮安海建鎮888年

吳杭州退休後一直致力於安海文史研究

吳杭州自費編印的三本書

臺海網8月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林天真 黃謹 文/圖)對地方文史的熱愛,可以讓一個人沉迷成什麼模樣呢?76歲的吳杭州,用15年的切身投入,回答了這個特別難以精準到言辭的問題。

最直接的是他自費編印的三本書:《石井書院志略》《安平橋志》《安海映像》,石井書院這本是在安海鎮政府的幫助下吳杭州主編的。不止於此,他還編輯整理了《安海百年大觀》《石井書院修繕記事》《安海回眸》《安海故事》等多本書籍。

讓人意外的是,吳杭州並非科班出身。他當過16年小學老師,後來輾轉商業系統工作,2003年退休後才真正與文史結緣。“除《安海故事》外,幾乎都是自己用筆一遍遍反覆重抄編輯而成。到編《安海映像》時才學會用手機打字。”

單純熱愛是不夠的,比如吳杭州的熱愛,就累積了儲藏間裏幾十櫃數千冊的文史書籍。“安海文化積澱深厚,包容性很強,是泉州和晉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杭州說,研究學習越久,就越爲安海文化讚歎。他的投入有幾個時間節點:2000年,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段歷史感興趣,開始買書買資料;2003年沉迷,發現泉州的文史資料裏很多都涉及安海;2006年,開始專門研究學習地方誌。

最近的成就感來自於近日出版的《安海映像》。今年是安海建鎮888週年,這本書是吳杭州對安海的獻禮。“這是我10多年來,把有關安海人文和景觀的紀實攝影習作加以整理,並把經過梳理的文史資料列爲說明,編輯而成的。”編輯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書本分爲文化景觀、文化傳承、文化記憶三部分,是一次力求嚴謹的探索,他還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顏長江協助審稿併爲書命名。

而這15年的文史路,吳杭州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石井書院故事。

2005年,吳杭州發現石井書院原本出磚入石的牆體,被用水泥糊起來了。石井書院與朱熹一家三代結緣,是重要的古建築。朱熹的父親朱松、朱熹先後在石井書院的前身鰲頭精舍講學,朱熹的兒子朱在將它擴建成石井書院。“民國時期到1996年,安海鎮政府都在石井書院辦公。糊水泥就改變了書院的外貌和格局。”叫停對院牆的破壞後,他與安海文史界人士一起推動重修,2008年7月正式動工修舊如舊。“我基本每天都會去看一下,看有沒有哪裏有問題,馬上向相關部門提出。”書院修好開放後,他還經常當志願講解員,爲遊客講解書院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