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俄国可谓臭名昭著,是个贪婪无耻的帝国主义国家。但1896年在中国甲午战败后,俄国居然抛来了“橄榄枝”。随即李鸿章出访俄国,俄国盛情接待,最终俄国以防日为幌子忽悠李鸿章和俄国签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中俄会谈

俄国可从来不会仗义援手,现在居然破天荒地“帮助”了弱小的邻国清朝共同防御日本,这可能吗?今天就一起看看《中俄密约》签署的背景。

一、甲午战争的契机和西伯利亚铁路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这给俄国提供了机会。在俄国观念中,东三省是俄国的禁脔,不允许外国染指,所以有了三国干涉还辽。而以此为契机,俄国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对华友好国家,给清朝领导层造成俄国是联中反日可以被争取的国家、日本才是中国最大敌人的假象。

而19世纪末,俄国远东最大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修建贯通西伯利亚的大铁路。西伯利亚铁路1981月3月31日开工,但工程进展缓慢。在俄国的规划中,西伯利亚铁路起点为莫斯科,终点为海参崴。

关于西伯利亚铁路东方段的走向,当时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主张“联结外贝加尔省与海参崴的铁路不仅有经济的意义,还有政治的及战略的意义”,强烈要求东段线应该通过中国东北。

近代沙俄的国际形象一直不佳。此时俄国的统治者是尼古拉二世,他也觉得俄国国际形象太差了,不能再用强盗式的手段强迫外国达到目的了,必须采取“靠外交手段就能够实现,而不会引起国际反响”的手段。

李鸿章和维特

三、中俄密谈和俄国外交诈术三连击

俄国查知了中国有联俄的倾向,以在北满修建铁路和对中国和平征服为目的,以中俄联合防日日为诱饵,极力希望中国派遣大员与俄国详细商谈共同防日事宜。俄国最终的目的还是侵略中国,所以防日仅仅是抓住了中国的心理,对中国进行的外交欺骗。俄国为成功欺骗中国可谓三管齐下。

首先,中俄双方早“暗通款曲”。为了顺利会谈,俄国故意显露诚意,建议将合作会谈地点放在莫斯科,以防止列强干预。

1896年5月尼古拉二世加冕,以此为契机,中国派遣李鸿章出使俄国。为了体现对中国的重视,沙皇亲自接见清朝的特使李鸿章,殷勤款待。最终双方在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后的会谈上开始了真正的秘密外交。会谈以李鸿章和维特为主角。

但这仅仅是纸张承诺。一纸文书,强国之间尚有保障,但是强国对弱国何谈国际公法。这几张纸能抵挡数十万俄军的枪炮吗?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纸文书毫无约束力,俄国还是可以横行霸道。

最终双方签订了《中俄密约》。其第一条就是防日,如果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的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其次就是中国允许名义上为华俄合办的道胜银行承办北满铁路,任何时间俄国都有权任意使用。

修中东铁路的中国劳工

但事后的发展我们知道中东路虽然是中俄合资,中国人出了一半的钱和全部的劳动力,但铁路修成后完全控制在俄国人手中,完全成了中国出力出钱的俄国铁路,这也难怪张学良出于爱国热情发动中东路事件。

文史君说

俄国瞄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防日甚于防俄的心理,大肆宣传中俄防日,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东北,从而全面控制东北,《中俄密约》就是俄国精心构件的一个陷阱。

中俄密约的谈判折射出晚清外交的一大弊端,即过分依赖以夷制夷,把列强当傻子。在自己完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贸然联合,只见眼前俄国“帮”中国要回了辽东,忘了外东北、外西北几百万领土的丢失。

《中俄密约》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中俄密约》完全没用。中国出钱出力,俄国白得铁路,这一外交失误是引狼入室。至八国侵华,俄国借助铁路得以单独出兵东北,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日俄战争后,不共戴天的日俄两国反而达成了侵华合作,俄国和日本签订了多次《日俄密约》瓜分了东北。这样来看,外清外交还是不成熟, 收复中国出钱出力造的中东路也成了近代以来最大的外交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张蓉初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

安德鲁·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商务印书馆翻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章伯锋:《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