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利用宦官當上首輔,靠權力壓制皇帝,死後卻差點被掘墓鞭屍!

明朝出現過幾位著名的救國重臣,他們往往是在國家危難之時力挽狂瀾,並不惜得罪權貴來保住江山社稷。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明朝神宗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這位名臣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與宋朝王安石變法不同的是,張居正講究實際,他的改革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張居正的改革也使得明朝中後期呈現出一股生機。

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了嘉靖皇帝時期的進士,這位嘉靖皇帝癡迷於煉丹求仙而且長達二十多年時間不去上朝,因此張居正的滿腔抱負也施展不出來。1567年,明穆宗即位,張居正被提拔爲內閣次輔,併兼任着吏部尚書。在這段時期,張居正的職位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張居正也介入了處理朝政的核心,只不過張居正還沒有成爲一把手。

張居正不是一個正直十足的人,在官場上要想升遷肯定要學會世故圓滑嗎,張居正通過巴結和討好取得了大太監馮保的支持。1572年,年近10歲的萬曆皇帝登基,此時的首輔是高拱。高拱的爲人處世十分糟糕,他曾經就口不擇言惹惱了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馮保向來與厭煩宦官的高拱不和,於是趁李太后對權臣高拱不滿,便向李太后說了高拱的壞話,最終,張居正在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持下取代了高拱。

張居正也成功地把控了朝政,並藉此機會大展宏圖。1573年,張居正改革了考試法,將考試的規章制度加以嚴謹。1576年,張居正又增加了收稅責罰制度,許多地方上的官府爲了免遭處罰只好將拖欠的稅糧交給了戶部倉庫。明朝的國庫充足起來,軍費也得到了保障,張居正還倡行節約,連萬曆皇帝索要的御膳費用都要減少。

張居正還重用名將戚繼光,這使得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得以減少。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照禮教的觀念,官員應該辭官歸鄉,並在家鄉爲逝去的父母守靈。張居正知道自己一旦離開,這五年的改革必將功虧一簣,於是便讓萬曆皇帝挽留自己,只有這樣纔會堵住大臣們的反對意見。即使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張居正歸鄉,最終還是無濟於事。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在家中,萬曆皇帝爲此停朝三天,並追封張居正爲上柱國。四天後,御史大夫紛紛彈劾張居正生前重用的大臣,萬曆皇帝將這些被彈劾的大臣都免了官。事情並沒有平息,御史們又將矛頭指向張居正,萬曆皇帝於是將張居正的子嗣抄家,並剝奪了生前的官爵。

張居正的大兒子在獄中憤恨自殺,自殺前留下了一封用血寫就的遺書,含淚奏明瞭父親的豐功偉績和死後的迫害。萬曆皇帝在民間的壓力下最終停止了迫害,後來的孫子天啓皇帝還是爲張居正平了反,並稱張居正爲救國重臣。

本文由侃侃原創,禁止轉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