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笔记(三十七)比兴与象征--起象(5)

摘选自《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所谓起象,诗人运用意象或典故,激发读者的自然联想。其表现形式也较为灵活,有兴句与应句都出现的,也有仅以意象、典故引发联想。意象是艺术形象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成为诗人心照不宣的“形象符号”,这种“符号”在诗歌中一经出现,就会兴起读者的别有会意的联想。比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愁因薄暮起,兴随清秋发。

第一句说黄昏之时,最易产生忧愁。愁是人的心理情绪,暮则是时间概念,原本“愁”与“暮”在意义上毫无关系,何来“愁因薄暮起”呢?《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是写一位妇女思念远役于外的丈夫的诗,其中有这几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意说:鸡儿已经回窠,暮色已经降临,牛羊下坡进了圈栏,可丈夫还在远方,叫人如何不想他。诗歌表现的特点就是用家禽、家畜的归窠回栏,与人的远役不归加以自然联想,其艺术的意味比直说“君子于役,久久不归。”要浓烈得多。这大概是将“暮色”与“愁”相绾结的最早诗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