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學習筆記(三十七)比興與象徵--起象(5)

摘選自《古代詩詞創作與鑑賞》

所謂起象,詩人運用意象或典故,激發讀者的自然聯想。其表現形式也較爲靈活,有興句與應句都出現的,也有僅以意象、典故引發聯想。意象是藝術形象經過歷史的積澱,逐漸成爲詩人心照不宣的“形象符號”,這種“符號”在詩歌中一經出現,就會興起讀者的別有會意的聯想。比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

愁因薄暮起,興隨清秋髮。

第一句說黃昏之時,最易產生憂愁。愁是人的心理情緒,暮則是時間概念,原本“愁”與“暮”在意義上毫無關係,何來“愁因薄暮起”呢?《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是寫一位婦女思念遠役於外的丈夫的詩,其中有這幾句:“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意說:雞兒已經回窠,暮色已經降臨,牛羊下坡進了圈欄,可丈夫還在遠方,叫人如何不想他。詩歌表現的特點就是用家禽、家畜的歸窠回欄,與人的遠役不歸加以自然聯想,其藝術的意味比直說“君子于役,久久不歸。”要濃烈得多。這大概是將“暮色”與“愁”相綰結的最早詩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