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田濤

來源丨 正和島(ID:zhenghedao)

“企業家天生是‘賤命’,永遠要和不確定性作鬥爭。”6月28日,在東方出版社《以熱愛戰勝恐懼》(肖知興著)新書獨享會上,華爲高級顧問田濤出席,並做了主題爲《迴歸常識,遵循常識,堅守常識的乾貨分享。以下是演講精編:

肖老師的文章我經常讀,感覺他總能抓住問題的根本,而且沒廢話,包括正確的廢話。肖老師的新書《以熱愛戰勝恐懼》講的是中國式領導力,我認真讀了,感受深刻,全書從頭到尾講的都是人性常識,組織常識,商業常識,貌似沒什麼新鮮感,尤其是沒什麼新詞彙。

但問題是,我們今天的企業現實、管理現實恰恰是忘掉和扭曲了常識。而所謂的真理就在常識之中,進而言之,常識即真理。

我跟蹤觀察和研究華爲將近20年,華爲能夠從一個無資本、無技術、無背景的“三無”公司發展成爲全球通信行業的領先者,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創始人任正非和華爲的領導層始終沒有忘掉常識,並且長期遵循和堅守了商業組織的基礎常識。

什麼是商業組織的基礎常識?簡單地說,就是:存天理,順人性。

存天理:

客戶是企業的唯一上帝

對於企業來說,所謂“天理”就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企業價值創造的源泉是資本?老闆?員工?都不是。

企業價值創造的來源、財富創造的源泉只能是客戶,正像任正非所說的,客戶是華爲存在的唯一理由。記住,是唯一,而不是唯二唯三——正如上帝只能有一個,而不是“多神”。

全球範圍內,既做運營商業務(B2B),又做企業網和消費者業務(B2C)的公司,似乎沒有成功的,一些研究者認爲,這是由於完全不同的客戶羣體所致,不同的客戶羣對企業的文化和組織帶來不同的要求與約束。

但華爲爲什麼做到了,至少到今天爲止,三個不同客戶羣的業務都發展的比較健康和迅速,運營商業務全球第一,終端業務全球第三,企業網業務也在快速崛起……

我訪談過三大業務板塊的高管們,我覺的最根本的因素是價值觀,他們秉承的是共同的“天理”:永遠以客戶爲中心。運營商是客戶,全球幾千萬的其它企業是客戶,全球65億的個體消費者是客戶,只要是客戶就是華爲人的上帝,組織、產品、人都只能圍繞着客戶這個“上帝”變化和調整。

客戶是龍頭,組織的任何部分都是龍身,必須隨龍頭擺動和起舞。在華爲高層領導羣體的認知裏,除了核心價值觀永遠不變,其它都可以變,都應依據客戶的顯性和隱性需求加以改變。

這是一個很樸素、很直白、很有效的商業觀,但能長期堅守並且不走樣不扭曲,事實上非常不容易,甚至極具挑戰性,因爲它挑戰的是人性,特別是領導者和各級管理者的人性。華爲也時常面臨相同的挑戰,今天階段性成功的華爲尤其如此。

前幾年流行一個很荒謬的概念:粉絲經濟。完全顛倒了“上帝”和“僕人”的關係。對於任何企業來說,永遠的上帝只能是顧客,是消費者,而絕非企業主,企業必須以最大的虔誠和謙卑面對“上帝”,持續地加大技術投入,持續改善產品,不斷提升品質和優化服務質量,總之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被“上帝”一次認可、擴大認可、長期認可。指望一款幾款驚豔的產品喫遍天下,永遠喫遍天下,那隻能是癡人說夢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家天生是“賤命”,要永遠和不確定性作鬥爭,而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那裏?無疑是市場,是客戶的無常變化。

正如上帝不可捉摸一樣,消費者的心理本質上是豐富的、多變的,極端點講是“水性楊花”,在今天競爭高度激烈、信息高度透明、商品全球流動的時代更是如此。因此企業家們還是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對待客戶,對待每一位消費者。

順人性:

員工是企業財富創造的根本動力

商業組織的基礎常識之二:企業財富創造的根本動力,到底是股東,老闆還是員工?

華爲的價值哲學告訴我們,資本用真金白銀投資到企業,既承擔了風險,也做了貢獻,理應得到合理的回報,但資本要節制自己的短期行爲和過度貪婪。而員工包括企業家和各級管理者,他們纔是企業長期發展、持續價值創造的根本動力。

當今世界日趨動盪,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經濟衝突、政治衝突越來越激化,其背後的最大根因是各國內部、國家之間的高度貧富分化,過往30年40年,以華爾街爲代表的金融資本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的“錢生錢”的過度金融創新,事實上以合法的方式掠奪了大多數人通過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勞動創富與資本創富完全不成比例,甚至有華爾街投行人士講,錢賺的這麼容易,我們私下都有點怕了……

華爲有9萬多個人股東,他們都是“雙棲人”-既是“資本人”又是勞動者(或前員工),沒有任何的外部財務股東(純粹食利者),而創始人任正非僅擁有1.42%的股份,更重要的是,華爲不是上市公司,這在全球500強中是極少數的案例。這樣一種股權制度既是被逼出來的,也是創始人的一種理性自覺:與勞動者共享企業發展成果。

老闆、股東謀求利益最大化,那麼員工傻嗎?員工尤其是知識勞動者對財富、權力、成就與榮耀感的訴求無疑也是強烈的、合理的和正當的,假使我們忽視或無視這個元邏輯、基礎邏輯,只想着自己賺的盆滿鉢滿,只想着個人權力無限放大,只想着自己在聚光燈下享受成功者的陶醉,這樣的企業是走不遠的。

任正非對人性的洞察無疑是成熟的、深刻的,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最大的自私是無私。因此,30年的華爲就是30年的“分分分”的華爲,分什麼?銀子,位子,面子。18萬知識人一起共享財富、權力和成就感,其結果就是18萬知識勞動者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所帶來的發展奇蹟。

這兩年有一些媒體人寫文章說,華爲淨利率只有7%,與BAT相比沒有競爭力。看一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全面的華爲和它背後的價值設計。華爲有三項數據長期高於利潤2至三倍。

一個是納稅,2017年國內納稅900多億人民幣,國際200億;

研發投入長期佔年銷售額10%以上,2017年投入897億人民幣,佔銷售額14.7%,是淨利潤的兩倍;

另外一項是員工收入,華爲的員工平均年收入(含工資、獎金和福利)之和與股東分紅的比例大致在3:1。

過去30年長期以3:1的基準調節勞動者與股東的收益,其背後的價值準則是:員工與股東共同分享企業發展成果,但勞動者要先於和優於股東進行價值分配。

華爲作爲一家企業,當然要追求合理的利潤,但據我所知,華爲高層對高利潤則一直抱有警惕,因爲它會影響華爲的未來霸業,乃至於斷送掉華爲的戰略願景。所以華爲必須要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人才,投入到研發,而不是短期逐利,尤其是逐暴利。

厚積薄發:

機會主義是創新的敵人

第三點,關於創新的常識。

創新在當下是一個很時髦的詞彙。創新當然對我們國家,對每個企業都是至爲重要的,這一點毫無疑義。問題在於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們怎麼理解創新,必須看到,一窩蜂、走捷徑、大躍進創造的大多是僞奇蹟,創新只能腳踏實地,厚積薄發,一磚一瓦蓋教堂

這些年企業界、學界風行新詞彙,什麼獨角獸、生態化反、降維打擊、新四大發明……以及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等等等等(似乎大多數詞彙都沒有確切的、公認的定義),運動式的名詞動詞滿天飛,使整個社會變得很浮躁,大家都在跟風。

但如果認真盤點一下,不能不承認,我們大量所謂的企業創新是在交易環節、流通領域、渠道層面,而原創技術、基礎研究與發達國家卻有巨大的差距,衆多企業的營銷費用遠遠高於研發支出,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快進快出的賣和買,而不是真正創造價值

更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出色的製造業企業家,羞於承認自己從事的是製造業,非要給自己的企業貼上所謂投資者標籤、互聯網標籤或其它標籤。

問題在於,實業纔是立國、興國之本,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靈魂,製造業更是引發原創發明的母體,和涵養新技術的溫牀,對我們這樣的大國更是如此。

我們需要更多的實業型、製造領域的企業家,這樣的企業家對任何社會來說都是最稀缺的資源,非常可惜的是,近些年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和企業家苗子,轉身投入到了自己並不熟悉的投資者行列,對國家是損失,對個人也不見得是好的選擇

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這麼講,華爲要投資,機會大把,而且可能比做設備和服務來錢更快,但華爲堅決不會做的。背後原因一方面,聚焦城牆口子;同時,不改變價值觀,不賺投資的快錢,堅持做實業,賺小錢……堅守做本份的生意人。

華爲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研發團隊(8萬多人),每年數百億、近千億人民幣的研發投入,但30年來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向上持續聚焦,用華爲自己的說法“在一個城牆口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持續衝鋒”,30年之後,華爲纔有了今天在全球信息技術行業的相對領先地位,迄今,華爲有近8萬項專利獲得授權,許多還是基本專利、核心專利。

20年來,多元化、資本化、類金融是很時尚的概念,傑克·韋爾奇是中國企業家膜拜的偶像,GE公司的經營理念成爲衆多中國企業競相仿效的樣板,如果說傑克·韋爾奇啓發了、同時又誤導了許多中國企業,大概不少企業家是默認的。

我們必須看到,全球500強企業中的歐美公司,大多是在一個單一產業上長期發力而成爲行業的領先者,而中國入選500強的企業則大多走了多元化的道路。GE是歐美公司中的少數例外,但最近GE被剔除出美國道瓊斯指數,而GE正在進行的變革之路首先是砍掉金融等非主業板塊

機會主義是創新的天敵,同樣也是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天敵;高度聚集、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也許有很大風險,但資源的高集中度收穫的可能是“金雞銀蛋”,收穫的是企業和企業家的使命、理想與偉大願景。

創新是寂寞的事業,卓越的企業家、創新者無不是孤獨的,我們的企業家、專家們要習慣與孤獨爲伴,並且擁抱和欣賞孤獨與寂寞。今天的中國企業界,特別需要的是專注、再專注的企業家精神,沉靜、再沉靜的營商環境,而不是嘈雜與喧鬧。

*作者:田濤,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華友生活經授權發佈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