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如今城市青年男女結婚時往往要配齊婚房、新車不同,在改革開放剛起步的年代,即便是被視爲新婚標配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普及率也並不太高,很多家庭都將這類產品當作奢侈品。

  40年過去,國內消費市場已經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消費需求強勁,各類商品品種豐富,數量充足,商品短缺和憑證供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而網購和海淘等新生的消費形態,更是把中國消費者“買買買”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消費市場發展所走過的不平凡歷程,用“突飛猛進”形容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反映消費品市場發展水平與規模的統計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155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3萬億元,增長了約234倍。

  爲什麼中國人能在這40年裏從原先的不敢消費轉向大膽消費?中國消費市場是如何從匱乏走向繁榮的?帶着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進行了專訪。

  消費升級趨勢不斷強化

  NBD: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從最初的商品憑票供應,到今天的新零售、海淘等業態層出不窮,我們的消費市場經過了哪些重大的改革和變化?這些措施對於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民消費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

  白明:我認爲40年來從“憑票供應”到商品極大豐富這一重大的轉變,背後所反映出的是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由此帶來消費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這個轉變發生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我們經濟體制的一系列改革。

  改革開放初期存在的憑票供應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供應不足,消費品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此外,這個時期市場上零售品的價格是“定死”的,無法隨行就市,因此要購買消費品只能憑票。

  當時一些生活必需品必須按照定額分配,比如說每個人每個月分到多少量的柴米油鹽。這樣一來,在實際銷售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人通過“近水樓臺”的方式獲得商品的現象。

  那時候有一種說法:如果年輕人在商店或者說副食店裏工作的話,連找對象都比別人好找,因爲從事這樣的工作能帶來實際的利益。這反映的就是消費需求受到抑制下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

  1978年以後,國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說價格水平和市場參與者都逐漸放開,原來零售要依靠國營渠道,後來個體經營者和民營企業也能夠參與其中。原來的消費品是計劃供應,後來逐漸依靠市場調節,計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

  國內的市場也逐漸從一個封閉的市場演變爲一個開放的市場。比如說在外貿領域,原來只有國有的外貿公司可以做業務,現在是多種體制的企業都可以做了,沿海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千家萬戶搞外貿”的特殊現象。

  而從銷售渠道上來說,原來計劃經濟時代是三級批發制度,後來進行了市場化方向的改革。如今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銷售渠道更趨多元化,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

  在常見的消費品方面,過去說的是老“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新“三大件”(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後來消費者開始花錢購買汽車、商品房。而到了未來,佔市場主導的將是信息化消費、教育消費和養老消費。這也顯示中國人的消費觀正處於不斷升級的過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消費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濟體制能夠釋放的紅利也越來越大,助推了消費市場的整體增長,市場上的產品也越來越多。當然在另一方面,也就需要廠家推陳出新、適應潮流和更新換代的趨勢。

  恩格爾係數下降是經濟發展必然

  NBD:我們注意到,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和居民消費領域一個顯眼的變化就是體現在恩格爾係數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鄉恩格爾係數高達60%左右;而到了2017年,該係數降至29.3%。恩格爾係數首次降至30%以下,具有怎樣的意義?

  白明:當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整個國家的恩格爾係數必然會下降。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最先要滿足喫穿和溫飽問題,然後才能上升到物質的享受,最後實現精神上的追求。在收入少、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的時候,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滿足溫飽。而隨着經濟的發展,大家的需求和消費越來越“高大上”,也就不足爲奇了。

  就以食物消費爲例,這些年來我們不斷進步——完成了“喫飽”的目標,現在更要追求喫好、喫得健康。

  NBD:不久前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不少進口消費品吸引了中國消費者的目光。我們也注意到近一段時間來,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不少鼓勵進口消費品的政策措施。目前國內居民對進口商品比較熱衷,背後反映了什麼?進口商品將對活躍國內消費市場起到哪些作用?

  白明:擴大商品的進口,可以對滿足國內消費市場需求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可以說,消費越是得到升級,消費的多元化趨勢就越明顯,就需要進口商品來滿足這種多元化的需求。

  同樣拿食物消費來說,在消費層級還沒那麼高的時候,大家只追求溫飽,不在乎你喫的、我喫的是不是不一樣。等到消費出現了升級的情況,就會有喜好上的分化,有些人喜歡喫中餐,有些人就想喫西餐了。只有消費發生了升級,才能夠出現這種多元化的選擇。

  每日經濟新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