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是朱珪。
朱珪是浙江萧山人,自幼天资聪颖。史料记载他“少随宦京师,寄籍顺天大兴县,补府学生”。也就是说,朱珪由于父亲朱文炳工作调动原因,迁居北京大兴县。在这里,他遇到了大学士朱轼。在朱轼的指导下, “八岁即操觚为文,文体倔聱苍古。”再加上他勤学好读,少年老成,年少之时便名满京城。
(朱珪像)
满腹才学的朱珪,17岁时便一举考中进士。当时连乾隆也钦佩他的才学,称赞他:“不
惟文好
,品亦端方。”
朱珪先是入翰林院做编修,充任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主河南乡试。后升为福建粮道,此后又调任多地。
乾隆三十八年,64岁的乾隆将十五皇子永琰的名字写在立储诏书上,并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也是在这一年,乾隆开始为永琰挑选一名能教他治国之术的老师。
人品方正,博学多才的朱珪自然成了乾隆的不二人选。于是,乾隆命他入上书房,教授永琰。
朱珪当然心领神会永琰是乾隆选定的太子,因此,他除了教授永琰经书诗词外,还常常以史明鉴,和永琰讨论一些治国之道及爱民之策。
对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本,御臣术及治理天下,朱珪都讲得极为透彻。经常告诫永琰,身为天子,必须自正自清,才能辨识忠奸。
永琰深为朱珪的学识和为人所折服,两人由于朝夕相处,更是情如父子。
朱珪曾得到乾隆的赞赏,又和永琰关系深厚,再加上朱珪一身正气,办事能力又强,权臣和珅在满满的妒忌之余,深恐他会成为乾隆的新宠,于是常在乾隆面前构陷他。而此时的乾隆早没有了年轻时的英明,因此乾隆四十五年,朱珪再次被外放福建学政。
在朱珪临行之前,特意送给了永琰“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这十个字。而永琰在朱珪外放那段时间,更是常写书信给他,和他讨论一些学问上的事。据史书记载,永琰写的信有139件之多,可见两人情谊有多深。
乾隆五十九年,由于清朝闭关锁国,英帝国一直有侵略中国的野心。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每年都会往中国运大量的鸦片,同时他们还想以武力入侵近海领域,他们的种种恶行,让乾隆坐不住了,于是派64岁的朱珪为两广总督,督办此事。
朱珪上任后,由于指挥得当,抓获了不少想要登陆作乱的英国人。但由于装备太差,不能出海抗击英军。
朱珪发现问题后,立刻拿出自己节俭多年省下来的5000白银,用于造兵船。可惜还没等到兵船造成,朱珪再次收到了朝廷的降职调令,命他前往安徽出任巡抚。
原来,朱珪抵挡英军有功,乾隆大喜,本想升他为大学士,但遭到了和珅的阻挠。和珅声称浙广两地,英夷猖獗,他们经常上岸抢劫财产,当地百姓不堪其扰,朱珪身为两江总督,却不闻不问不作为,更不出海缉捕。乾隆听后,大怒,于是这才下发了降职调令。
朱珪临走时,又倾尽所有,将余下的15000两银子全部捐出,并一再交待广东官员,务必打造精良的兵船,以抵抗英夷。
永琰得知后,曾问他为何要捐这么多银子给当地官府?
朱珪淡然说:“御外事大,惜乎金钱。”
朱珪的家国情怀大大触动了永琰,他常常感慨:“文臣不爱钱!”
尽管连降几级,朱珪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也并没有抱怨过一次。他在任上时,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水灾,致使房屋冲垮,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家更是家毁人亡,妻离子散,生活上陷入了极为窘困的地步。他一边组织大家抗洪抢险,一边积极深入灾区,了解情况,并及时上报,请求朝廷开仓赈粮。在他的斡旋下,百姓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没有引发社会动荡。
乾隆六十年,85岁的乾隆遵守诺言,正式宣布退位,将帝位禅让给了永琰。时任广东巡抚的朱珪得知后,上表祝贺,这本来也是正常的事,可是和珅非在乾隆面前说他是讨好永琰,其心必异。幸好乾隆没有搭理和珅。
嘉庆元年,由于朱珪任地方官员,政绩突出,乾隆再次准备召朱珪回京,并升他为大学士。永琰得知后非常高兴,写信向朱珪祝贺。
正愁找不到由头的和珅得知后,截获了永琰的贺信。并在乾隆面前诬告永琰这是笼络人心,和朱珪拉帮结伙。
乾隆最忌朝臣和永琰勾结,果然大怒。朱珪也再次失去了升大学士的机会。
永琰得知后,愈发厌憎和珅。
嘉庆四年,乾隆去世,嘉庆终于从实习生熬到转正。在他大权在握的那一刻,立刻召回正在安徽任巡抚的朱珪,并着手铲除和珅。
一周后,和珅因罪被赐自尽。
不久,朱珪到任,永琰亲往城郊迎接。在他见到年迈的朱珪时,忍不住握着朱珪的手,喜极而泣。
然而,朱珪毕竟年老,虽得重用,但不久后还是病逝了。
朱珪病逝后,永琰悲痛万分,亲往祭奠。
当永琰看到朱珪家徒四壁,唯有几筐书和一床旧被而已,忍不住再次大哭不止,亲笔题写挽联:“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
(参考史料:《清史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