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久以來,人海戰術似乎成了我軍的一種象徵,歸咎起來是受影視劇影響太深,電影電視要考慮到視覺刺激,因此打仗都是人擠在一起衝鋒,實際上這種“人海戰術”在實戰中很難會看到。300人對50人,進攻方是防守方的6倍,難道那300人會用“人海戰術”一窩蜂地向防守方正面陣地衝鋒嗎。

文/歷史九點半
我看之前文章評論有問:看抗戰劇,經常看到用人海戰術打仗,成千上萬士兵一窩蜂往上衝,邊衝還邊開槍,那怎麼保證後面人不會打到前面自己人呢?我只想說:你真的想多了,實戰中從來不會出現這種場景。

千軍萬馬衝鋒的情況有,但基本發生在敵軍被殲滅所剩無幾或者逃跑時,進攻方纔會發起衝鋒。即便如此,衝鋒通常也是以3-5個人或一個班爲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會留出幾十、幾百米甚至更遠距離,不會所有人擁在一起,被當活靶子。所以說根本不存在所謂後面人會打到前面戰友的情況。
而且,這個問題算是僞命題,因爲自從馬克沁機槍出現後,戰爭就基本上沒有出現過“人海戰術”了。
有一種觀點比較盛行:抗美援朝,志願軍是用人海戰術取勝的。長久以來,人海戰術似乎成了我軍的一種象徵,歸咎起來是受影視劇影響太深,電影電視要考慮到視覺刺激,因此打仗都是人擠在一起衝鋒,實際上這種“人海戰術”在實戰中很難會看到。

何謂人海戰術?電視劇電影是這樣拍的:指揮官一聲令下,成千上萬的戰士不要命的往槍口上衝,嘴裏還大聲喊叫着,成排士兵倒在敵人的槍口下,以身體消耗敵人的子彈,最終沖垮敵人防線。

但是真實戰爭中,只有敵人被消滅得差不多了,纔可能出現這樣的衝鋒場面,敵我力量懸殊不大時,絕不會用這樣的所謂“人海戰術”去衝鋒的。戰爭年代,能成爲指揮官的,還不至於這麼傻,所以那些天天把志願軍“人海戰術”掛在嘴邊的,不是傻就是別有用心。無論是抗戰、解放戰爭,還是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我軍從來沒有用過“人海戰術”打過仗,不僅我軍,任何一國也不會這麼打仗。

那真實戰場,軍隊是怎麼打仗的呢?比如進攻方有300人,防守方有50人,防守方會根據具體地形來佈置兵力。比如把50人(約5個班),正面陣地佈置2個班,左翼佈置1個班,右翼佈置1個班,留1個班做後備支援。300人對50人,進攻方是防守方的6倍,難道那300人會用“人海戰術”一窩蜂地向防守方正面陣地衝鋒嗎?恐怕傻子纔會這麼打。

實戰中,進攻方可能會這麼打:300人(約30個班),用4個班進攻正面陣地,2個班進攻左翼,2個班進攻右翼,再2個班從左翼的左翼迂迴包抄,2個班從右翼的右翼迂迴包抄,餘下8個班做後備支援。這樣一來,進攻方就把防守方圍在一個扇形陣地內,如果防守方擔心被圍死,就會調集剩餘兵力趕往自己的左右翼支援。那麼進攻方此時就有2種可能,一種再調集兵力把對方包圍起來,另一種把剩餘兵力全部調往正面進攻,讓防守方疲於應付。這僅僅是幾百人的小規模戰鬥,如果是幾萬、幾十萬的大戰役,那調兵遣將就更復雜了,考慮的因素也更多。

所以,這就是爲什麼幾萬、幾十萬人的大戰役,往往戰線拉了幾百公里長,有時一戰打好幾年的原因,如果按照“人海戰術”,把所以兵力放在一起打,衝鋒互射,別說幾萬人,就是給你幾十萬人一天也能被打光。
我們看某某戰役,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人,以爲就是幾十萬人聚在有限的地方一起互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實戰中,這幾十萬人會被分解成一個軍團、一個軍、一個師、一個團營連排,直到最終分解爲一個班,表面上看是幾十萬人的大戰役,實際上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無數個以班爲單位的小戰鬥,甚至更小到僅有2-3個人。所以大戰役幾百,上千公里戰線就是這麼拉長的。

圖:解放戰爭老照片
比如咱們都知道的淮海戰役(又稱徐蚌會戰),整個戰場是以徐州爲中心,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東棗莊,南至安徽淮河兩岸,方圓幾百公里都在打。雙方總兵力共有150餘萬,那分解到每個市、每個縣、每個鎮、還有一些戰略要地,實際上每場戰鬥人就很少了,戰爭就根本不是什麼“人海戰術”了。
如果大家找一些抗戰或者抗美援朝戰爭,甚至對越反擊戰、兩山輪戰的圖片、視頻資料看下,你就會發現基本上戰鬥都是以班爲單位進行的,區別是各個班相互之間距離有多遠,有的可能幾十米,幾百米,有的可能幾公里,幾十公里。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人海戰術衝鋒時,怎麼保證後面人不會打到前面人?本身也就是僞命題了,因爲自全面熱兵器時代以來,就沒有所謂的千軍萬馬一起衝鋒的“人海戰術”了,即便有衝鋒,那也是敵人被消滅殆盡,或是追擊敵人時才發生的。如果這樣,就更不用害怕打到前面戰友了,因爲後面人只會跟着衝,根本不會開槍射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