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通過數字化採集後打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複製壁畫320窟“散花飛天”亮相敦煌。中新社記者楊豔敏攝

流光溢彩的玻璃模型下,有序排列的四個盒子略顯突兀。記者窺探盒子內部,眼見身着唐裝的侍女、踢蹴鞠的球員、擊鼓的說唱藝人紛紛走出畫卷、跳出泥塑,換上現代裝束,由遠及近地活躍在三層屏幕上……

連日來,浙江大學圖書館內的這個神奇盒子吸引了師生駐足體驗。記者瞭解到,這是一個長達2.3米的疊加型虛擬幻影成像裝置,體驗者可透過外部的玻璃切片感受千年前的木結構建築藝術,也可欣賞內部成像裝置對文物的精彩介紹。

該裝置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王小松教授策劃設計,聯合多位浙大師生研製而成。裝置內部結構採用分層影像同步疊加的方式,以漢代長信宮燈、漢代擊鼓說唱傭、唐代演奏陶俑、唐代《簪花仕女圖》、南宋蹴鞠紋銅鏡等文物爲素材,從服飾之秀、舞樂之美、體育之樂、燈火之熠四個主題詮釋了中華傳統文化。

王小松表示,艱深的文字介紹、單一的圖像以及博物館“禁止觸碰”等規定,客觀上限制了人們對文物的學習和了解。“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將藏在歷史深處的文物變‘活’,以古人之規矩,開時代之生面,讓觀衆與文物實現交流。”

據王小松介紹,疊加型虛擬幻影成像裝置背面採用了全景、增強現實等技術,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我國敦煌壁畫等文化遺蹟的景象。爲完成外部玻璃模型,設計師們動用了120塊高級亞克力板,合計重達7噸。運用數字深度建模與切片渲染雕刻技術,將目標建築的切片圖案印刻在亞克力板上,重疊擺放形成立體動感,在燈光的輔助下,寧波保國寺的輪廓美輪美奐。

據瞭解,這套裝置曾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進行首次公開展出。

記者江耘 實習生洪恆飛 通訊員柯溢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