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说:“农,工、商”是治国三宝,对于一个农耕民族,农业重要性可想而知?齐国管仲说:“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莫慌”,粮食问题是国家经济的核心问题,一个国家要想粮食产粮充裕,必须抑制土地兼并,说白了土地和水利才是粮食产量高的关键因素,有了土地和水利,就有了农业生产的空间,才有粮食,才能养活人,因此珠宝,金银、玉器这些奢侈品,都无一能超过土地价值,所以古代君王都看重农业。那么,就因为这个,所以古代君王就重农抑商吗 ?有没有更深的考虑吗

其实重农抑商和“想粮食产粮充裕”关系不大因为粮食产量和土地所有权是两个概念的事,当然,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对产量有影响,但这不是重农抑商的理由,是抑制土地兼并的理由而且,商人本身也懂得土地的价值,珠宝,金银、玉器这些奢侈品,都无一能超过土地价值,商人不懂吗?

懂,所以,商人会抑制土地和农业发展吗?不会其实。重农抑商的原因在于,限制人口流动!我们知道,商人必须流动才能获利,农业则守土重迁,且不说商人有钱后会形成力量,就是大量的相互流动,就能把各地的人串联在一起,这对中央政府守内虚外,强干弱支,对地方分而治之的政策不利。在古代商业是属于无奈之举,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商品产生才促进的商业文明。大凡是国富民强的国家,都是不用跋涉经商,自给自足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