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推行这套制度,为了让百姓相信朝廷说话算话,商鞅在都城南门立了根杆子,张贴告示晓瑜百姓,谁能把杆子从南门扛到北门就奖励10金,围观的人很多,没人去抗那根杆子,百姓不信钱这么好赚吗。农业几乎是古代产生直接收益的唯一生产方式,古人打仗用的兵员,打仗用的粮食钱财几乎都是来自农业,认识到这件事的本质后,商鞅才提出来重农抑制商业的策略,导致后来秦国的强大。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也就是祭祀与打仗,这两样事情都是要钱的,尤其打仗那是既要钱,又要人还得有粮食。

古人的兵员,粮食,钱财来自哪儿呢?只有农业。

农业几乎是古代产生直接收益的唯一生产方式,古人打仗用的兵员,打仗用的粮食钱财几乎都是来自农业,认识到这件事的本质后,商鞅才提出来重农抑制商业的策略,导致后来秦国的强大。

重农有好几个好处,首先利于户籍的管理。

当天下百姓都从事农业,就需要定居下来,不能做流民游民,一旦定居这户人家有多少人,有多少壮劳力,有多少人可以吃粮当兵就可以进行统计了。

当年萧何随从刘邦进入咸阳后,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欣赏秦都咸阳的繁华,或者去找富贵人家的小姐喝花酒,他跑去了秦朝丞相御史的府上,把秦朝的所有户籍制度,各种文书都搬回刘邦霸上大营。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这件事太重要了,这等于掌握了秦朝的大数据,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萧何掌握的这些大数据,帮上了大忙: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 戹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重农抑商的一个弊端是百姓都很穷。

农业的一个特征是周期很长,农业的周期是以年来计算的,古代产量低下,一家人种地,如果不遇上天灾,大约能勉强糊口,如果遇上天灾,大约就要卖儿卖女度过灾年了。

因为灾年也有给朝廷纳粮,天灾也要给地主老爷交地租,但是地里却颗粒无收。

百姓长期在贫困线下生活,这种制度是以商鞅为首的法家故意为之,他们需要百姓穷困。

官家的官仓里堆满金银,百姓只要饿不死就行。

只有百姓穷困他们才会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在秦朝,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军功。

商鞅变法时制定了详细的军功奖惩制度。


为了推行这套制度,为了让百姓相信朝廷说话算话,商鞅在都城南门立了根杆子,张贴告示晓瑜百姓,谁能把杆子从南门扛到北门就奖励10金,围观的人很多,没人去抗那根杆子,百姓不信钱这么好赚吗。

看到没人抗杆子,商鞅把赏格升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壮汉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把杆子扛走,很多百姓跟着大汉,看看朝廷是否说话算话。

当壮汉把杆子立到指定地点时,如约拿到了五十金。

然后商鞅顺势公布了军功奖惩制度,很多百姓踊跃报名参加大秦军队,军力大增。

民勇於公战。

因为穷老百姓思想单纯都很淳朴,因为淳朴他们相信朝廷的承诺,因为淳朴他们上战场相信一分努力换一分军功,会勇于公战。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 以赏战民,则轻死。

这是法家的思想。

商人和农民不同,商人各处游走,掌握各种消息,哪里有奇货可居他们就去那里,没有国家观念。

商人的钱周转周期很短,赚钱比农民容易太多了,他们不会为了五十金而去傻呵呵的抗杆子。

即使看到有人把杆子扛走,他们都会质疑一下,这不会是商鞅找人干的吧。

商人不穷,就不会为了军功而去入伍,毕竟战场上是要死人的,拿命换钱他们不为也。

商人做生意需要四处走,低买高卖赚的是信息差的钱,他们不会定居下来,也就不能统一管理。

商人其实干的就是资源分配的活儿,顺带赚钱。

比如他们把楚国的优质大米运到鲁国,把赵国的高粱运到秦国酿造高粱酒,把鲁国新出的孔子注解的《春秋》带回楚国,通过调配资源获得收益,这本应该是帝国要干的事情,怎么能让商人独享呢?

古代工业不发达,只有农业这一枝独秀,如果商业太发达,商人们等于和帝国朝廷在抢生意。

所以必须不能让商人商业蓬勃发展,必须抑制。


帝国重农抑商制度下,朝廷掌握了最大量的财富,掌握了这些财富的分配权力,因为掌握财富资源的分配权,百姓才会俯首帖耳万人一心如臂指,帝王的意志就是整个帝国的意志。

重农抑商这个政策,让以帝国制度为主的古代中国稳固发展了几千年。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