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福建省福州市具有典型的古城風貌,閩江穿市而過,市內于山、烏石山、屏山三山鼎立,成就了其“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生態風貌。近年來,福州圍繞打造森林城市建設城市“綠心”,一座座生態公園、一條條休閒步道、一個個林蔭綠網陸續誕生。截至目前,福州市森林覆蓋率已達57.26%,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位;城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4.93%,是40年前的近10倍。滿城綠道、處處公園、條條水系,城市“綠心”建設讓羣衆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福祉。

福建省福州市具有典型的古城風貌,閩江穿市而過,市內有于山、烏石山、屏山三山,成就了其“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風貌。“輕帆數點千峯碧,水接雲山四望遙。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唐代詩人徐寅用一首別緻的迴文詩,描繪了閩都的迷人風光。

福州山、水、城相融的生態“底色”延續至今。10月19日,趁着週末,莆田市居民張喜龍帶着家人自駕車前往福州晉安公園,感受生態公園不一樣的風光。“來之前請教福州的朋友,他們一致推薦可以去這個公園逛逛。看了一下,公園生態環境確實非常好,老人、小孩都很開心!”張喜龍說,趁最近天氣晴好,他準備帶着家人把福州城區的幾個生態公園都逛一遍。

近年來,福州厚植生態文明理念,一座座生態公園、一條條休閒步道、一個個林蔭網絡陸續誕生,全市造林綠化35.46萬畝,中心城區種植喬木29萬株,山、水、林、城盡相融,讓“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的城市“綠心”景象全民共享。

綠蔭滿城

名副其實的森林之都

城裏三山古越都,滿眼皆是綠廕庇。漫步福州街頭,濃濃的綠意與斑斕的花草相融相依。

福州交出的城市“綠心”建設答卷是令人滿意的。數據統計,目前,福州市森林覆蓋率達57.26%,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位;城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4.93%,是40年前的近10倍;2018年空氣質量優良率92.3%,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8。

福州森林城市建設一角。陳永香 攝

據瞭解,近年來,福州通過實施“四綠”工程及生態文化工程等,積極開展城市造林綠化和綠地建設,擴大森林面積,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逐步形成城市森林化、庭院花園化、道路林蔭化、水系林帶化的城鄉一體化生態格局,爲市民創造更多的休閒綠島和綠色福利。

“我們的森林城市建設秉承‘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宗旨,遵循‘閩都有福之地,山海森林榕城’的建設理念,從城市森林網絡、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業經濟、城市生態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5方面着手,提出了‘山海雙屏、一核七星、一帶兩網、多點綻放’的建設規劃佈局。”福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科學規劃,紮實推進各項工程,福州有效提升了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健康,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滿足市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爲城市“綠心”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實施上,福州的森林城市建設已遍地開花。在福州濱海新城,當地明確森林城市規劃與城市規劃同步推進,在森林中建城、先造森林再造城。根據《福州濱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30年)》,濱海新城沿海防護林帶以人工造林和提升改造爲主要建設方式,把防護功能和城市森林生態旅遊有機結合,將建設成爲兼具防風固沙、休閒健身、度假旅遊等功能的生態屏障、綠色長廊和濱海森林公園。

“濱海新城是全國首個把城市總規定位爲森林城市的新城。”福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濱海新城規劃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優先保護自然山水格局,構築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體,率先實現森林城市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融入森林城市建設理念。

原生態、會呼吸的城市“綠心”,成爲濱海新城的自然底色。沿着濱江濱海路,從長樂漳港往文武砂、江田方向行駛,一路沿海防護林鬱鬱蔥蔥、迎風生長,爲濱海新城構築了一道綠色長城、生態屏障。根據規劃,濱海新城將形成以“一核兩帶,多廊多園”爲骨架的森林城市建設格局。其中,一核即東湖溼地,兩帶即西部城市背景的山地森林帶和東部濱海森林景觀防護帶,多廊即水系森林廊道和道路森林廊道,多園即遍佈全城的串珠式公園體系。

“無論是新建的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還是既有園區的改造,都將秉承園區森林化的理念,多途徑增加園區的樹冠覆蓋率,優化園區環境,改善局部小氣候。”福州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濱海新城範圍內新建產業園區達到森林園區標準——樹冠覆蓋率大於20%;既有工業區森林化改造比例2030年前將達到50%。

福州結合內河治理貫通沿岸濱河綠道。

圖爲水清岸綠的金山流花溪。陳永香 攝

而地處濱海新城核心區的福州東湖,則是未來城市格局與城市建築中會呼吸的生態空間。規劃提出,要嚴格保護東湖溼地生物生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三溪、石門溪、臘溪等匯水河流自然生境,實行湖面與匯水區沿線退耕退養還溼還林,維繫東湖原生元素,在規劃期內建成東湖國家溼地公園,構築城市之腎、鳥類天堂、生態家園。

“濱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設,一方面將進一步增強對現有自然山水與生態本底的保護,構築原生態、會呼吸、有活力的綠色城市;另一方面也將進一步優化濱海新城生態空間格局,擴大生態資產總量,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增強濱海新城綠色發展動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福州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道。

規劃引領

爲“綠心”建設鋪亮底色

作爲全國城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近年來,福州市突出閩江流域管控、城市公共休閒空間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8項重點工作,爲城市“綠心”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爲此,福州緊緊圍繞“生態典範、幸福標杆”總目標,抓牢修山水文脈、補民生短板兩項重點,針對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景觀風貌、公共設施等多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修復提升工程,全市生態環境、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而這些成果的取得,跟福州市做好每一項規劃,全力搭建好生態建設佈局密不可分。

福州城區盆地地形特徵明顯,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山地和丘陵包圍着盆地中心,從外緣向盆心呈層狀下降,可分爲山地、丘陵、平原。最外緣的山地區,有海拔600~1000米的鼓山、蓮花山、旗山、五虎山等。北部有鷲峯山脈,向東南蜿蜒伸展;南部有戴雲山山脈,向東呈階梯狀下降。第二層丘陵區有高度120~200米的高蓋山、金雞山、金牛山等低緩的丘陵分佈。城內百河縱橫、山丘散佈,且分佈非常均衡,“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河在城內、城在河邊”的特點十分突出。

福州臺江光明港生態公園。王永樂 攝

早在2011年,福州市着眼於生態家底的保護,與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環境規劃院成立課題組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編制實施了《福州生態市建設規劃》,舉全力構建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保障、生態文化五大生態體系,並陸續出臺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山體保護規劃》《溼地保護規劃》《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等多項生態空間保護專項規劃。此後,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編制了《福州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總體規劃》。

“其中,《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爲夯實城市‘綠心’建設基礎,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構建福州市海綿城市空間格局起到了重要的築底夯基作用。”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黃一珍說道。

據介紹,該規劃從城市自身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本底特徵出發,在確保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時,盡力保留城市內部與周邊自然相融相間的格局,通過優化福州市城市生態格局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構建福州市海綿城市空間格局。該規劃對中心城區的海綿城市建設用地適宜性進行分析,劃分重要的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對現有山塘湖體進行保護,預留重點生態空間,構建“山、海、城、島、灣、河”一體的生態安全格局。繼而根據福州市不同用地條件、環境現狀及用地需求分析,對福州市海綿城市功能區進行劃分,確定不同功能區海綿城市建設重點。

同時,該規劃從各海綿管控分區出發,分析其空間條件和規劃用地佈局,從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方面構建中心城區的海綿系統。從徑流控制、河道生態岸線恢復、防洪防澇體系、污染負荷削減、雨水資源利用等方面,按海綿分區制定不同的海綿管控指標和控制策略。

此外,該規劃對福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適宜性進行識別,對試點區域的工程建設進行重點分析,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方向以及適宜的海綿城市建設設施。同時,從海綿型建築與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園與綠地、河湖水系生態修復以及相關基礎設施方面確定福州市近期海綿城市建設方案,爲近期海綿城市建設與實施提供指導。

“統籌規劃過程中,我們還推廣信息技術應用,同步建設新一代規劃綜合應用平臺、城市設計三維輔助決策系統、歷史建築保護規劃管理系統,結合‘多規合一’信息聯動管理平臺,科學系統地推進城市‘綠心’建設項目的落地。”黃一珍表示。功能整合

用好腳下每寸土地

“引水名關舊址凹槽今勝蹟,臨街僻角新園麗景古蒼榕。”這是寫在位於安泰河邊的西水關公園休閒亭楹柱上的一副對聯。寒露過後,傍晚的榕城已經有些冷意了,亭子裏卻人氣不減。有年輕人坐在那兒看手機,老人們則坐在一起聊天,幾棵鬱鬱蔥蔥的古榕樹的樹冠都伸到河對岸來。

“原來周邊亂糟糟的,整治後,河岸變大了,河道美化了,河水乾淨了,在這裏溜達,感覺真的很好,乾淨、安靜,我每天傍晚都在這邊走半個小時。”住在附近的82歲居民劉德秀說道。

而在幾公里以外的金牛山,以“行走山水,福道如畫”聞名的城市森林步道,則讓城市“綠心”有了更爲生動的詮釋。平坦順暢的休閒步道與優美宜人的自然風光,成爲福州山水樹林交融的生態宜居城市真實寫照。

近年來,福州着力打造以“福道”爲代表的城市綠道系統,建成12條、108公里的生態休閒步道和15個生態公園,提升公園綠地7000多畝;利用市區百餘條內河資源,建成串珠公園200個,濱河綠道455公里。如今的福州民衆,走出家門就如同進了氧吧,幸福感滿滿當當。

黃一珍表示:“在規劃建設休閒步道和生態公園時,我們堅持以人爲本,充分尊重自然,具有‘理念新、選點好、生態優、文化濃、配套齊’五大特色,真正做到了惠民、便民、生態與效益的統一,整體成效顯著。”

據悉,五大特色主要體現在:選址好,充分利用山水資源條件,依山、臨水、環湖,並與人文資源有機融合;理念新,運用海綿理念,通過地形塑造、水系改造、植物造景三大策略,優化自然植被和水體等資源,展現自然氣息和生態氛圍;生態優,注重對原生地貌及植被條件的保護,同時,充分利用荒地、廢棄地、渣土堆場等進行生態修復;文化濃,融入地方歷史文化、名人典故、傳統建築等元素,彰顯文化底蘊,突出當地特色;配套齊,出入口設置停車場、公交站等便民服務設施,滿足市民步行、駕車、乘坐公交等多種出行方式的需要。此外,步道沿途設置自然教育展示館、休息驛站、書吧、公廁、指示標識等配套服務設施,並輔以智能化管理,爲市民提供舒適、溫馨的休閒環境。

在福州市晉安公園,人們三五成羣地在散步、聊天;小孩在追逐戲鬧、吹氣泡。這片城市“綠心”位於晉安東城區中心區域,總面積近2000畝,從北至南由牛崗山海綿公園、鶴林生態公園和即將動建的晉安湖公園三個部分組成城市中央綠軸,鳳坂一支河貫穿其中,被市民譽爲福州版的“紐約中央公園”。

福州晉安公園。陳 霖 攝

據瞭解,晉安公園內有山有水、有湖有河,全部建成後將是福州市面積最大、生態系統最豐富的城區公園。公園兼具休閒、娛樂及防洪調蓄等功能,充分體現城市人文與自然景觀和諧共生的理念。通過地形塑造、水系改造、植物造景,優化自然植被、水體等資源,貫通休閒林蔭步道,銜接城區水系,打造舒適宜人的綠色空間。

同時,晉安公園按牛崗山海綿公園、鶴林生態公園和晉安湖公園由北至南3個部分依次建設,全部建成後將有效緩解東城區汛期內澇現象,極大改善提升片區景觀形象和生態宜居品質。

“晉安公園是全市首個海綿公園,公園建設前,場地內長期被建築殘料和棄土堆填。爲就地消化土方,公園設計結合現狀地形,通過自然山水的空間格局,利用現狀湖體植物造景,塑造富有特色的山體林帶景觀、雨水花園、下凹式草地、建築屋頂綠化和舒適的慢行步道系統、濱水空間林生態。”福州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園共有風丘廣場、欣奕廣場、環翠廊、畈波橋、枕碧樓、雨水花園等景觀,分爲水岸核心區、溼生植物科普展示區、童夢樂遊區、時尚觀演區和風尚樂活區五大主題區域,並串聯成海綿花園觀察徑和臨溪生態健康徑兩大主題步道,充分將各個功能區“縫合”在一起。

此外,近年來,福州市還不斷實施城區內河水系綜合治理,重點治理城區107條內河,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完成雨污管網排查修復改造2500公里。按照全域海綿的理念,福州市創新雨水管理,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及城區內澇治理,成立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實現市區“廠網河”一體化管理。

滿城綠道、處處公園、條條水系,城市“綠心”建設讓羣衆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福祉,優越的生態環境已成爲福州最亮麗的名片。截至2018年底,福州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1.7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爲15.14平方米,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2.6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