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孟郊却从母亲思念孩子的角度来写,可以说更为新颖感人,其名传千古的《游子吟》便是如此。孟郊年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供其读书,关于孟郊早年的经历已经不可考,但后来他应试登第,都是在母亲的鼓励与请求下参加的,在奉母命应试登第之后,随即东归,告慰母亲,可见孟郊对母亲的孝顺与尊敬。

在《儒林外史》中,文人范进,50多岁还仅仅是个童生,也就是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人。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却让范进陷入癫狂状态。这是一个啼笑皆非又让人心酸的故事,而这也并不是个例,是在1300多年科举史中一直在上演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数的读书人纷纷踏上科考的艰辛之路。背井离乡,抛家弃子,只盼望“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生穷困潦倒。
而唐代诗人孟郊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晚唐诗人中,“郊寒岛瘦”风格鲜明,成为当时重要的诗人,孟郊之诗之所以“寒”,便是一生困苦的写照。
公元791年,孟郊41岁时,才在湖州考中乡贡进士,公元792年,进京考取进士落第,第二年考试再次名落孙山,796年,46岁的孟郊第三次应试才得进士登第,曾任溧阳县尉,后因他人推荐,任职河南,却在去往任职的路上,暴疾而卒,终年64岁!
孟郊仕途坎坷,屡试不第,由此便可知,他在诗中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喜,同时也能体会到在狂喜背后难以掩盖的苍凉。这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喜悦不可同日而语。
也正因为一生愁苦,孟郊能够充分地体会到社会底层人群的困苦,孟郊宣扬复古思想,以古风古意,描写民间疾苦,“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揭露社会矛盾,颇有杜甫之风。
在古代,三迁择邻而居的孟母,精忠报国训子的岳母,都是伟大母亲的典范,而孟郊之母,同样是慈母之化身。
孟郊年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供其读书,关于孟郊早年的经历已经不可考,但后来他应试登第,都是在母亲的鼓励与请求下参加的,在奉母命应试登第之后,随即东归,告慰母亲,可见孟郊对母亲的孝顺与尊敬。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描写游子羁旅的诗浩如烟海,一部分,通过描写与好友的离别而引发羁旅之情,比如周邦彦《兰陵王》云:“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更多的是从闺怨的角度,来侧面写游子之孤寂,著名的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以换位思考的思与痛,让羁旅之情更为感人。
而孟郊却从母亲思念孩子的角度来写,可以说更为新颖感人,其名传千古的《游子吟》便是如此。
诗歌不仅以母爱的角度,戳中游子们的软肋与痛点,感人肺腑,更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慈母形象,成为歌颂母亲的绝唱。
孟郊写有另一首《游子》
“萱草”是为母亲花,成为歌颂母亲经典的意象。“慈亲倚堂门”一句,颇有画面感,殷切盼儿归的母亲,倚靠堂门,翘首而盼,真真戳中泪点。
情深处最动人。且不说孟郊的其他作品,单以这首歌颂母亲的诗篇,孟郊便可名垂千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