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孟郊卻從母親思念孩子的角度來寫,可以說更爲新穎感人,其名傳千古的《遊子吟》便是如此。孟郊年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供其讀書,關於孟郊早年的經歷已經不可考,但後來他應試登第,都是在母親的鼓勵與請求下參加的,在奉母命應試登第之後,隨即東歸,告慰母親,可見孟郊對母親的孝順與尊敬。

在《儒林外史》中,文人范進,50多歲還僅僅是個童生,也就是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的人。由於主試官周進的抬舉,應試及第,然而這突如其來的喜訊,卻讓范進陷入癲狂狀態。這是一個啼笑皆非又讓人心酸的故事,而這也並不是個例,是在1300多年科舉史中一直在上演的悲劇。
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無數的讀書人紛紛踏上科考的艱辛之路。背井離鄉,拋家棄子,只盼望“十年辛苦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絕大多數的讀書人一生窮困潦倒。
而唐代詩人孟郊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晚唐詩人中,“郊寒島瘦”風格鮮明,成爲當時重要的詩人,孟郊之詩之所以“寒”,便是一生困苦的寫照。
公元791年,孟郊41歲時,纔在湖州考中鄉貢進士,公元792年,進京考取進士落第,第二年考試再次名落孫山,796年,46歲的孟郊第三次應試才得進士登第,曾任溧陽縣尉,後因他人推薦,任職河南,卻在去往任職的路上,暴疾而卒,終年64歲!
孟郊仕途坎坷,屢試不第,由此便可知,他在詩中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狂喜,同時也能體會到在狂喜背後難以掩蓋的蒼涼。這與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壯志喜悅不可同日而語。
也正因爲一生愁苦,孟郊能夠充分地體會到社會底層人羣的困苦,孟郊宣揚復古思想,以古風古意,描寫民間疾苦,“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寒者願爲蛾,燒死彼華膏”,揭露社會矛盾,頗有杜甫之風。
在古代,三遷擇鄰而居的孟母,精忠報國訓子的岳母,都是偉大母親的典範,而孟郊之母,同樣是慈母之化身。
孟郊年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供其讀書,關於孟郊早年的經歷已經不可考,但後來他應試登第,都是在母親的鼓勵與請求下參加的,在奉母命應試登第之後,隨即東歸,告慰母親,可見孟郊對母親的孝順與尊敬。
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描寫遊子羈旅的詩浩如煙海,一部分,通過描寫與好友的離別而引發羈旅之情,比如周邦彥《蘭陵王》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更多的是從閨怨的角度,來側面寫遊子之孤寂,著名的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以換位思考的思與痛,讓羈旅之情更爲感人。
而孟郊卻從母親思念孩子的角度來寫,可以說更爲新穎感人,其名傳千古的《遊子吟》便是如此。
詩歌不僅以母愛的角度,戳中游子們的軟肋與痛點,感人肺腑,更塑造了一個鮮明的慈母形象,成爲歌頌母親的絕唱。
孟郊寫有另一首《遊子》
“萱草”是爲母親花,成爲歌頌母親經典的意象。“慈親倚堂門”一句,頗有畫面感,殷切盼兒歸的母親,倚靠堂門,翹首而盼,真真戳中淚點。
情深處最動人。且不說孟郊的其他作品,單以這首歌頌母親的詩篇,孟郊便可名垂千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