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性恋平权运动者倡议将端午节命名为“同性恋情人节”,理由为屈原也是同性恋引发广泛争议。腐女:“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腐女”意指对男男同性之爱充满欣赏的女性,是一种有自嘲意味的自称。

屈原是同性恋者?——六十多年前一次学术讨论引出的疑问

2012年6月14日,一位叫喜力的网友在微博上公开倡议“将端午节作为同志情人节”,并列举出了端午节的历史、将其作为“同志情人节”的意义等,而其理由则是“屈原是同性恋者”,“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性社会学家方刚随即转发了这一微博,称“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恋者,并且因失恋自杀”,呼吁更多同性恋平权运动者参与到“为这一节日的‘正名’中来”。有学者指出,“用这类的眼光解读经典文本很早就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他们所言“屈原是同性恋者”的理由,来自六十多年前民国学界关于屈原的一次学术讨论。1944年,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屈原为同性恋者”,引起当时学术界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质疑。孙次舟随后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当时,作家朱自清非常认同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参与讨论。闻一多于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文中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樁历史事实”。闻一多还进一步阐明了“断袖”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

从文学“基情”到“腐文化”的华丽转身

然而,这场争辩最终没有在学界达成公论。民国先生们大概怎么也料不到自己严肃讨论的学术问题,在半个世纪后,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同样让他们意料不到的是,从文学经典中读出“基情”,竟成为今天年轻人中的一种潮流。而这些追随者,自命为“腐女”。对于不少人来说,“腐女”早不是新鲜事物,这个来自日本的亚文化舶来词,最初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意指对男男同性之爱充满欣赏的女性。诚然,“腐女”群体也有其自身的严格定义,但简而言之,她们的乐趣就是看到两位男性“站在一起”,就自行联想他们“在一起”。

历史上屈原竟是同性恋者?为楚王弄臣因失恋自杀

“腐”产生于动漫。“当时我在看漫画,开始的时候以为主人公是女生,后来情节进入高潮以后,猛然发现‘她’居然是男的!当时感觉非常震惊,但也有所顿悟,觉得男男爱情也能接受。”一位名叫“mizuki”的资深腐女说。其实据RecordJapan新闻网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女性表示自己是看漫画、动漫以后成为腐女的。漫画在“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载体和催化剂的角色,并通过日本的“同人志展销会”,逐步发展出一批“腐漫画”和漫画家。

同时,“耽美”文学也是“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后来这个词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love)漫画上,并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腐漫画”开始进入中国大陆。1999年,中国第一本“耽美漫画”月刊“耽美季节”出版。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大量“腐向”的耽美网站应运而生。许多著名文学网站都有耽美专栏,培养了大量的耽美文学写手,更是促进了“腐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章